EN| PT

林逸欣

畢業於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現為文字工作者,旅居英倫地區。曾參與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和大英博物館的中國繪畫展覽籌辦。亦擔任倫敦佳士得藝術學院的中國藝術課程講師,並為數家華文藝術雜誌之海外特約撰述。


注意!英國藝文界從業調查報告出爐

2016年02月 | 第十三期

03_林逸欣_01.jpg


根據2015年的調查報告《增產英國:文化、創意與成長》(Enriching Britain: Culture, Creativity and Growth)指出,英國的文創產業在其經濟發展裡佔有5%的貢獻,總計產值高達769億英鎊。然而近期受到上級政府的財務緊縮影響,不僅造成人民社會福利減少、高等教育學費增加,連地區藝文部門預算都呈現持續刪減,這些每況愈下的情勢都讓藝文人士對於業界前途感到憂心忡忡。因此一間立足於東倫敦名為「創意」(CREATE)的民間組織,便結合巴比肯(Barbican)、衛報(The Guardian)、倫敦大學金匠學院(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和英國藝術展覽8(British Art Show 8)等機構團體,共同發起一項調研計劃名為「驚慌!」(Panic!)。透過採訪英國各方的藝文從業人員,以及舉辦為期十天的討論活動,希望能藉此讓大眾了解當今藝文產業的環境現況,以便尋求來日的順利發展。

 

調查報告

 

這份調查報告是在2015年的9月至10月間進行,受訪人數來自英國境內,共達2,539人。這些人士的工作環境包括博物館、藝廊和圖書館;表演和音樂界以及視覺藝術圈。最後主辦單位發現以下的數據結果,頗值得令人注意與加以省思。首先針對那些年薪超過5萬英鎊的訪問者,他們相信透過努力工作、個人資質和企圖心,便可獲得地位與高薪。然而年薪低於5萬的人士,卻認為其關鍵無關你知道多少而是在於你認識甚麼人。其次大部分的白人不認為少數有色人種在工作場合時,會因其膚色關係而受到阻礙。還有儘管圈內工作人員多為女性,但就資薪結構來說仍是遠低於男性同僚。另外該報告還顯示出在76%的回應者裡,其雙親至少有一位是來自中產階級。且超過88%的人士表示在過去生涯中,都曾或多或少做過無薪工作。這反映出想要進入藝文產業的新一代年輕人,起初若沒有家庭的財務幫助和生活支持,其實是會遭遇到不少困難。

 

辯論主題:藝術、音樂與表演

 

除了公佈一連串的數據報告之外,主辦單位也藉此籌劃一系列的辯論活動,其形式包括藝術展覽、音樂發表與電影放映,試圖引起政府機關和民間大眾的關注。其中討論問題有:今日的流行文化界是否提供年輕藝術家一個參與機會?出身背景和社會階級的中產單一化,是否限制藝文圈的來日發展?面對多元全球化的經濟市場,該如何有效營運公司組織?多元不同的從業人力,是否能為業界帶來更多新興氣象和成功案例?作為全球文創要地的倫敦,是否正在失去它的獨特地位與豐富資源?尤其對於來自全球各地而到倫敦求藝的年輕學子,是否還能夠從中獲取創意新知並加以回饋社會?綜觀這項從業調查報告,其論述涵蓋社會階級、種族膚色和年齡性別等重要議題,不僅反映當今英國藝文界的職場面貌,更尖銳指出其中的隱憂問題所在。最後主辦團體期冀透過數據報告的公佈,能促使大夥進行反思與改善工作。特別為那些將來想要進入文創行業的年輕人們,打造出一個公平且多元的理想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