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何家政

拍板視覺藝術團監事長,《堂口故事1》參與導演之一,亦參與策劃《堂口故事2──愛情在城》及《堂口故事3──心亂疑城》。其中《堂口故事2》獲得葡萄牙AVANCA國際電影節國際長片特別表揚獎,並獲邀參與日本東京及大阪之影展。


本土電影與電影中的本土特色

2016年02月 | 第十三期

02_何家政_01.jpg


近年文創產業在澳門蓬勃發展,許多年青人開創出屬於自己的事業,同時亦使澳門人開始思考「澳門特色」是甚麼?或是「澳門的本土性」在哪裡?甚至「有不少專家就針對澳門的情況,提出各種有趣的建議:既然我們找不到澳門的定位,何不向世界徵集『澳門是甚麼』的方案?⋯⋯設立全球研究中心,『養一批腦』,開出好的條件,吸引世界各地的高手前來。」*或許有人認為如果本土的藝術家能把具有本土特色的作品行銷出去,這是「最理想」的一種文創狀態;如果本土藝術家做不到,那就讓外地的藝術家來做,讓別人發掘出澳門的特色,然後賣出去,這是「次一等」的文創狀態。然而,在商業的世界裡,具有甚麼特色都不重要的,重要的只有能賣/不能賣、能賣給誰/能賣多少。

 

如果從相對的角度出發,或許沒有了「外地」就無法確認出何謂「本土」。去年在澳門上映了一部本土電影《沙漏愛情》和兩部與澳門有關的香港電影:《燈塔下的戀人》及《十月初五的月光》,三者同樣以澳門作為拍攝地,題材和故事背景亦來自澳門,重要的是三者都以「愛情」作為主軸,但對本土澳門人而言,三者有輕微的分別:《沙漏愛情》是本土電影;其餘兩部電影不是本土電影卻充滿了本土特色。當中《沙》的主人翁對於城市急促發展的感受最為突出,這也是許多澳門人的感受,其中年輕人對於前途發展的去留問題,也是許多本土年輕人面對的現實問題,相對其餘兩者是較具有「本土性」,在澳門本土的票房和口碑都不俗,而可貴的是《沙》在內地和香港都有戲院上映,是一次寶貴的本土電影實踐經驗。但正如之前提到,在商業世界裡,重要的並不在於本土性,《十月初五的月光》是15年前同名香港電視劇的續編,本身已經累積了一定觀眾,早已深入民心,男女主角的知名度亦是三部電影中最高的,對不同年齡層的觀眾都具有一定吸引力,票房亦是三部電影中最好的,電影某程度上亦拍出了澳門的特色,至少並不僅僅局限於舊城區或世遺景點取鏡,但該電影的重點並不在於「澳門特色」,而是集中在男女主角的愛情結局,「澳門」這個「元素」是電影其中一項陪襯,可說是恰如其分。

 

在澳門發展文創的初期,有許多人都抱著這種「理想文創狀態」:只要澳門人能找尋到澳門的定位和特色,然後努力創造出具有澳門特色的文創商品或影視產品,然後再努力的行銷出去,然後再看看市場反應再作調整。但現在許多人都有所轉變,漸漸發現單靠「澳門特色」這項商品的差異性,並非行銷上的一個好噱頭或賣點,除非像法國巴黎一樣,只要想起巴黎就會給人一種浪漫的聯想(現在可能會想起恐襲),但去過巴黎的朋友都說那裡到處塞滿遊客,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浪漫。但這個「想像中的浪漫」才是重點,努力改變人們對澳門的想像,可能是努力發掘澳門特色之外的另一個發展方向,在商業的世界裡並不存在「本土特色」,只有「符合市場需求的」、「能作為噱頭的」本土特色。


*註:見《集思廣益:澳門文化產業論壇》http://www.c2magazine.mo/news/events/3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