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袁紹珊

北京大學中文系及藝術系(影視編導)雙學士、多倫多大學東亞系及亞太研究雙碩士,研究方向為文學及電影。獲「美國亨利.魯斯基金會華語詩歌獎」等多個獎項,曾任美國佛蒙特創作中心駐村詩人,應邀出席葡萄牙等多個國際詩歌節,擔任澳門首部原創室內歌劇《香山夢梅》作詞人。在兩岸暨港澳地區出版過多部詩集。長期從事學術及出版工作,並為台港澳多家媒體撰寫專欄。


烏鎮:緩慢作為文創力

2019年06月 | 第三十三期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木心《從前慢》

 

我去江南的烏鎮,不是為了烏鎮戲劇節,完全是為了木心。在我眼中,戲劇節也不過是一年一度數天的熱烈,木心卻用他的文學、用一人之力,使烏鎮搖身一變為中國文青的聖城麥加。

 

作家木心出生於烏鎮,博覽群書,聰慧感性,妙語連珠,卻一生坎坷,在文革期間因言獲罪,曾多次被囚禁勞改,1982年移居美國,著書立說,曾為旅居紐約的年輕藝術家講授世界文學史(日後被學生陳丹青筆錄為著名的《文學回憶錄》),2005年被請回烏鎮安享晚年。木心離世後,烏鎮西柵蓋起了一座高顏值的木心美術館,東柵的木心故居也被改造為小型紀念館,吸引廣大木心粉絲如我,不辭千里朝聖。

 

木心近年在兩岸四地重新「被發現」,和近年的「慢活」文化不無關連。木心的詩《從前慢》被廣為傳頌,木心也因此被奉為「慢文化」的代言人。江南水鄉多不勝數,烏鎮正是以「慢文化」、文青聖地來突顯自身的文化優勢,主推統一管理、水鄉風情的「客棧」,加以精挑細選的文創小店(有些光明正大以木心的詩作招牌)及活化後的傳統舊舖,讓烏鎮的每個角落都成為文青的打卡點。

 

即便是對木心一無所知者,亦不免被木心美術館裡大大小小的「木心金句」逗笑、打動──「你不是省油的燈,我也不是省燈的油」、「你再不來,我要下雪了」。印有「木心金句」的白T-Shirt、雨傘、鉛筆、明信片等,成了烏鎮最暢銷的文創產品。如果說文學能改變命運,木心就改變了烏鎮的命運。

 

2018060214322845751.jpg

圖片來源:烏鎮旅遊官方網站


烏鎮是少數擅於利用文學性和文化節慶的江南水鄉,而且能在商業化的巨大引誘下把握好尺度,在吸引人流的同時,不與「慢文化」的定位相違背。同樣利用過作家三毛的作品來加持、江南第一水鄉周庄早已面目全非,讓人敬而遠之。


上世紀的澳門,也曾經以緩慢聞名,那是一種以香港的急速都巿生活為參照的「慢」,以香港的公共服務的高效為參照的「慢」。自西方工業革命以來,「慢」一直被視為低效、落後、退步、缺乏競爭力的代名詞,然而千禧年以來,隨着互聯網普及、資訊爆炸、交通工具提速、城巿化及全球化加劇,加之以環保、文創等新潮流,「慢活」倒成了昂貴的奢侈和生活品味的象徵。

 

烏鎮只花了幾年時間,便成功把緩慢轉化為文創力,反觀賭權開放後大興土木、人擠人的所謂「國際之都」的澳門,何以一直反世界潮流,丟棄「慢活」的城巿價值?許多人說澳門文創先天不足,本土品牌缺乏知名度,那麼曾經以「緩慢」聞名的澳門,在城巿開發和旅遊政策上的取向就更值得三思─文學可以為城巿的魅力加持、增添詩意,但前提是不能貨不對辦。

 

把緩慢轉化為文創力的困難之處,在於放任與扶持之間的精準把握─緩慢與閒適,是一種「少即是多」的生活哲學,繁榮可以靠政策和商界之力去打造,但緩慢無法輕易克隆。就烏鎮的文化啟示而言,如果「緩慢」可以被理解為城巿的特有魅力(如意大利人的咖啡時間、英國人的喝茶文化),能被理解為不可複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那麼澳門的「緩慢」就值得被珍惜、「保育」乃至「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