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林小雯

生於澳門、現居紐約,從事獨立策展、寫作及藝術教育工作。2019年擔任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澳門展區策展人,並曾任職於紐約市文化局、美國華人博物館、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等機構。北京大學中文及藝術學雙學士,紐約大學藝術行政碩士。

公共藝術,公共參與——談談公共藝術(下)

2018年02月 | 第二十五期

03_林小雯_01.jpg

無畏的小女孩(Fearless Girl)  圖/Artnet


去年紐約有個火到不行的公共雕塑,是一座矗立在華爾街銅牛旁的女孩銅像。個子小小的女孩,撐著腰,支著腿,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模樣,立在了象徵男性和金融世界的銅牛跟前,這對陣一擺出來,就紅遍了社交媒體。 


委約的企業說,製作銅像是為了鼓勵華爾街的金融機構更多地提拔女性管理者──這樣的說法似乎一下子就被廣大群眾接受了;很少人關心,這家美國第三大的資產管理公司本身只起用了很少的女性高管;更少人知道,這家企業的男高管們本來是想把一頭母牛放在公牛的旁邊,是被相關審批部門否掉以後,才改為小女孩。 


小女孩的面世,以及後來如此地深入人心,恐怕多少有點在那企業的意料之外,不過這倒不耽誤他們使勁地宣傳一個相關主題的基金,省下一筆相當於七百多萬美元的廣告費。 


由此可見,公共藝術雖以藝術的名義,走進公共空間,背後卻不免帶著不同的心思和意圖。可是既然戴了一頂公共的帽子,就至少該讓公眾的聲音也參與到製作討論當中。從小女孩差點以母牛面世的小插曲就可以說明,甚麼樣的人參與了討論,甚麼樣的作品就會被製作出來。為了讓公共藝術在社會的不同價值觀間取得平衡,公眾與項目持份者充分參與和討論的過程,就顯得特別重要。 


筆者曾參與紐約市政府百分比藝術計劃(Percent for Art)負責人主持的一節工作坊,內容模擬該計劃的項目評議(panel discussion)流程,不同的持份者輪次在會上發言。工作坊上其中一個參與者誇張地扮演了委約作品的警察部門代表,她一個勁兒地說候選作品塑造的人物很像社會的不良分子,她作為一個警方代表,就是看不慣這樣的作品放在警局門口……


看了她的演繹,大家馬上哄堂大笑,可是百分比藝術計劃的負責人說,這場面其實非常真實。在許多這樣的評議會議上,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觀點,有的看似主觀,有的甚至顯得狹隘,但討論的目的,就是要讓不同的意見獲得相同的表達機會,讓最終的結論能體現更多元的價值觀。 


這樣的流程正正符合紐約百分比藝術計劃的終極目標,那就是讓紐約的公共藝術,能更真實地反映這座城市的核心價值:多元包容、創意而具有活力。 


而這個目前只有三名職員的部門,正主理著計劃裡上百項的公共藝術項目。負責人說道,如果說有甚麼策略可言的話,那就是讓不同的持份者(委約方、製作方、藝術家、公眾等)都能在項目中發出他們的聲音,發揮他們的作用。為了方便社區居民參與討論,會議還不時安排在晚上於社區的居民空間舉行。 


說真的,筆者挺欣賞這種就公共藝術建立的公眾參與機制。一方面,它讓社區中的公共藝術更能夠代表居民的意願;另一方面,透過營造出理性討論的環境和機制,也可以讓具有不同價值觀和利害立場的人更好地相互理解,這過程本身,就激發了居民對社區的想像,也增强了社區的凝聚力──這些,都是公共藝術能為社區帶來的隱形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