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劉匪思

自由撰稿人。哲學碩士畢業後,一直從事與建築、設計與藝術相關的媒體與出版工作。曾就職於《生活月刊》、豆瓣、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等,採訪報道與文化評論見《南方週末》、《東方早報》、《21世紀經濟報導》、《城市畫報》、《地道風物》、《Homeland家園》等報刊雜誌。喜歡聽生活在各處的人們講述自己的故事。

人間煙火氣

2022年08月 | 第四十九期

「窗外,靜安寺,一棟歐式建築,樓下理髮店。寥寥數語之間,一處充盈著生活氣息的城市角落嶄露聲色,伴隨著窺視者那無所不在的視線,馬從遠處飛奔而來,鬧市中人頭攢動……」充斥想像力的創作,並非出自人們熟知的藝術家之手,而是來自小說《繁花》的作者金宇澄的創作。


上海的展覽空間剛開放,我就被這一系列的「作家畫作」所吸引,許久未見的人間煙火氣反而在畫作中呈現得淋漓盡致。「人間煙火氣」,幾乎是夏天以來出現頻率極高的字眼,城市中各行各業都抱著以此心情期待回歸,現實狀況卻是如金先生的展覽感言,「我們在一個世界感受,卻在另一個世界裡命名。」二次元與三次元世界之間,莫名就冒出了一道暫時無法跨越的鴻溝。


01-人間煙火氣.JPG

《一棟歐式風格大樓》,2017年,絲網版畫。畫作中的建築是淮海中路、瑞金二路路口的愛司公寓,由鄔達克設計。小說家金宇澄說,「原本是為小說《上海水晶鞋》作配圖,又覺得單純一棟建築意義不大,必須要有一種介入的狀態。於是上半部分有一只手入畫,下半部分多出半張女人的臉。」目前作品在上海K11 Art Mall展出。


無論是網紅店,還是設計潮店,這幾年來主題性場景佈置輪換得十分勤快,基本三個月一輪的主題活動,或是饒有趣味的展覽策劃,就連侘寂風的各類手工藝品店,都會跟著節氣輪換,提供不同的置景。連店舖周圍的馬路和街巷,也被拿來做場景故事的文章。一度火紅的公路商店,蹲在馬路牙子邊喝酒,這類60、70後一代慣常的習慣被新一代作為主題樂園般體驗,類似的歷史主題場景同樣發生在隱藏在弄堂角落的麵館,或是老城區私房菜,甚至開設在1930年代別墅區的自修室。


每逢週末,這些擁簇在店中的年輕人貢獻出一篇篇聲色俱佳的遊覽感受,發表在各類網路影片平台,這些單品為家提供的想像空間,則一度成為不亞於服飾購物的年輕群體主力消費單品。無論哪一類型的店舖都會提供獨家咖啡豆配方的手沖咖啡,或是獨到的茶與茶點供應,人們也樂意將店中嚐到的好滋味,甚至店中盛放食物的器具帶回家中。


消費轉變突然而來,實體店舖紛紛面臨各種現實狀況,而那些早已設有新媒體加電商的聯合推廣品牌同樣面臨內容與產品之間「自然」呼應的尷尬狀態,怎麼在網路世界中贏得消費者,幾乎是這兩個多月來復工的人們都在討論的話題——抽離了實體場景,設計單品如何發聲?


有趣的是,雖然許多人改變了上班方式,從兩點一線的公司與家,變成了從廚房到客廳,卻有愈來愈多的OOTD(outfit of the day)浮現在網路世界,一邊與鏡頭那邊嘮叨著喜樂與憂愁,一邊手腳麻利(或生澀)地做起各種事情,設計師們畫著圖,手工藝者捏陶、編織,更多的是烹飪(甚至速食),影片裡撲面而來的人間煙火氣,陪伴的療愈力量。視頻網站日趨完善,成為又一購買平台渠道,人們對於尤其是從零開始將一路艱辛與收穫展現出來的產品,「養成系」的支持已然形成不容小覷的力量。


虛擬的煙火氣隔著一層熒幕,依然由人而起,由坦率而生。疫情後的上海,有了不少的變化,又好像沒怎麼變。


02-人間煙火氣.JPG

今年酷夏的高溫乾燥帶來照片朝向同一個角度的卷邊,也在記錄一種上海風格。(七月末攝於上海安福路的多抓魚循環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