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呂珠玲

香港資深時事記者,熱愛旅遊,沉溺文字。


朕知道了

2015年01月 | 第一期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於2013年7月推出「朕知道了」膠紙帶,字體複製清朝康熙皇帝批閱奏摺時的硃批真跡。直到今年七月,一共賣出14萬盒,以每盒200新台幣計,即單是這項商品為博物館帶來2,800萬新台幣的收入。2014年10月,「朕知道了」紙膠帶獲得由《La Vie雜誌》創辦的「台灣文化創意產業100大獎」最佳文創產品第五名。


不過,台北故宮最好賣的文創商品倒不是「朕知道了」膠紙帶,而是彷製鎮院之寶「翠玉白菜」而製作的鑰匙圈、手機吊飾、開瓶器等200多種相關商品。「翠玉白菜」是清宮珍藏,以翠玉天然的色澤雕出白菜的形狀,據說是慈禧的心頭好之一。根據台灣傳媒今年初的報道,「翠玉白菜」一系列商品每年的收入為1.4億新台幣,佔台北故宮總營業額的五分一。


一個博物館成了文創產業的典範,憑的是甚麼?


其實台北故宮最初只是印製明信片和複製文物,到1983年,國學大師秦孝儀當上院長。秦孝儀曾為蔣中正與蔣經國重用,他精通儒學經史,甫上任便提出台北故宮要「在傳統中創新,藝術與生活結合」,從此台北故宮開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


台北故宮透過品牌授權和提供圖像,讓禮品廠商開發成文創商品,而為了配合秦孝儀所說的「藝術與生活結合」,商品都是如絲巾、領呔、杯碟、文具等生活用品,並以故宮品牌在博物院的商店銷售。


這種做法一來增加博物館的收入,而參觀者把商品帶回家去,亦能把藝術品的教育意義散播開去。但更甚者,是此舉帶動台灣的文創生產鏈,讓有份開發故宮品牌商品的廠商,許多搖身變成中小企業,禮品製造事業發展到中國大陸。


而為了配合展覽,台北故宮出版圖錄,並定期出版《故宮文物月刊》和《故宮學術季刊》,令博物院的展品更加深入民間。


後來為了讓文創商品打入海外市場,台北故宮曾與國際知名品牌推出雙品牌商品,例如與意大利品牌Alessi合作推出清宮系列的家用品,和跟台灣品牌法藍瓷推出國畫瓷瓶。又舉行國寶高衍生商品設計比賽,公開徵集將古老藝術變成現代商品的意念,例如曾有人把乾隆窯設計成泡茶的工具,又如有年輕女生將翠玉白菜的意念設計成雨傘。


當然,人怕出名豬怕肥,台北故宮的文創商品成了大陸冒牌目標,淘寶網充斥着「朕知道了」和「翠玉白菜」的山寨商品,院方最初只打算透過兩岸協商機制,請對岸版權局進行行政查處。後來他們成立「國立故宮博物院智慧財產權維護小組」,由專業法治人員主動查察,即使對跨海侵權仍會依法追究責任。


台北故宮的文創產業發展,最初可能因為主事人獨具慧眼,但說到底後來者還得要因應世界趨勢而作的應變,明白博物館還得要與時並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