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媒體人,有德筆出版創始人。曾任職於《城市畫報》、《葡萄酒》、《e行天下》和《新澳門導航》等多本生活旅遊雜誌,也擔任專業美食獎項評委。喜歡紙質的一切,希望將澳門出版帶出澳門,同時把優秀出版物和作者引進澳門。
2022年初,我和團隊為太古集團旗下綜合商業體項目廣州太古匯的公眾號策劃了每月一期的精品欄目「對話時刻Dialogue Moment」轉眼到了第四年,並成為該綜合商業體一個連接灣區文化藝術力量的記憶點。今年1月更從線上搬到線下,以「守藝時刻 話遊非遺」拾萃展之名,於「粵韻新話」2025乙巳蛇年新春展中「插播」。展覽在過往三年創作的三十多期文章中,精選南藝非遺傳承人對話,並邀請11個行當(包括醒獅、廣作家具、廣繡、粵劇、喜餅等)的非遺代表和創新者來到現場,部分嘉賓更貢獻了自己的代表展品,讓觀眾一睹濃縮版的非遺精粹。
對話時刻展覽現場
商業地產一向與文化人有緊密的合作關係,從過往的商場特刊和藝術展覽,到如今嵌入公眾號代營運中的原創欄目,不少都出自藝文界策展人和寫手。商業機構給予藝文創作者的空間大小,影響着創意產能高低。「對話時刻」所以被行內認為是一個成功的「文字」立體化嘗試,是因為縱觀各大機構的社交賬號,極少數願意騰出如此大篇幅去撰寫與公司本身只是在精神維度相關聯的人物故事和對話。
策劃初期目標是希望以「對話時刻」來打破一些灣區的藝文壁壘,碰撞出意想不到的跨界火花。每期選出兩位以上的嘉賓進行對話,他們均是來自大灣區不同界別的領軍人物,欄目做了三年,每年都有突破自我的變化。一些原本不認識的嘉賓,因為欄目開始了跨界合作,這都是我們喜聞樂見的事。以「詠春拳」一篇為例,編輯邀請葉問徒孫、來自澳門的何金銘師傅嫡傳弟子雷明輝,與舞劇《詠春》男主角、葉問飾演者常宏基開啟一場別開生面的對話。兩位原本份屬不同行業不同年代的人,因為一門非遺功夫連接一起,讀者在二人對詠春的解讀中,深刻體會修心的現代詮釋:舞者外化、武者內斂,唯堅守如一始終不變。
另一章節是廣府壁畫與青年塗鴉藝術的對碰,兩者皆是古今牆上作畫的代表形式。我們選擇讓臚溪壁畫傳人吳義廷師傅帶領廣州青年塗鴉藝術家兼策展人譚景聰一同遊覽由吳師傅一手修復的廣州老西關道教古廟鬥姥宮,在二人的「技藝比劃」中,引領讀者探索壁畫的當代流變。
來自澳門的雷明輝師傅和李峻一也是欄目座上客
為了讓展覽和文字版欄目有所不同,我們特意梳理出三個章節,為其中突顯非遺匠人精神的部分進行回顧和總結,把文本打造成一個更為多元的新媒體IP。同時,也邀請受訪者展出自己的「代表作」:粵劇對談的一期,來自廣州的書本創作團體囂聞三人組設計的粵劇主題閱讀式桌遊卡牌《花田戲事》(我曾在此欄目詳細聊過)被很多年輕人圍觀並記錄,而廣作家具展示區內放置的一個木蘋果則俘獲了全年齡段的好奇心,這個由榫卯結構打造的木蘋果結構精巧,令觀眾發現原來廣作也不盡是「奢華貴價」的模樣,無形中打開了關於廣作家具傳承的另一扇大門。
除了榫卯結構精細,木蘋果的質感亦栩栩如生。
每期操作欄目背後投注的心血,真的只有幕後人員知曉,無論是找人,還是找角度撰寫,都像是編輯們的大考。透過欄目,我們看到文字工作者在以文字策劃成就商業項目時,只要有足夠的自由度,商業也可以為文字工作者的想法加乘,這個維度的文創意義,是1+1>2的,自然就更有效益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