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廖子馨

文字工作者。短篇小說改編拍攝的電影《奧戈》入圍捷克卡羅維瓦利國際電影節競賽單元(2010年)。

電影,踩着文學的肩膀

2015年09月 | 第九期

02_廖子馨_01.png

《幸福來電》劇照  圖/陳雅莉


一個好的編劇,善於以文字來創作故事;一個好的導演,擅長運用鏡頭來講故事。編導角色分工,各司其職。不過,有些導演喜歡身兼編劇,也真有編導兩不誤的,他們算是天才類吧!然而,敢問這世間能有多少天才?


不管長片或短片,當澳門的年輕導演身兼編劇再兼監製,通常是因為劇組經費有限,不得不一身三職;還有一個因素,澳門的編劇人才比導演更稀罕,導演只好「做埋」。當然,不排除有人自認「好有料」:我連電影都會拍,難道不會編故事?為了澳門電影長遠的發展,但願這種情況不會一直延續下去。


因為,電影來源於文學,文學造就電影。


只有一百年歷史的年輕藝術──電影,與古老的文學之間一直存在親密關係。這種影像與文字的關係,表現在電影對文學的借鑒:比如小說的敘事手法、結構樣式、表現技巧,都為電影創作提供豐富的營養;文學作品深刻的內涵與豐富的表現形式,為電影鏡頭語言的表達提供了參照。你看世界電影史上,許多影片都是根據文學作品改編的,而不少根據經典文學名著改編的電影,幾乎也都成了電影的精品之作。


那麼,澳門電影和澳門文學有沒有發生關係?當然有。八十年代已有內地電視劇改編自資深小說作家周桐的作品《錯愛》;電影《大辮子的誘惑》,改編自著名土生作家飛歷奇的小說;回歸十周年在澳門和內地二十多個省市公映的《奧戈》,改編自筆者的小說;隨後的《還有一星期》,改編自戲劇家李宇樑的作品;前兩年由香港和澳門導演拍攝的《澳門街》,影片由七個短篇故事組合而成,其中一個故事改編自本土小說家梁淑琪作品。


今年,成為話題的微電影《幸福來電》,則是改編自陸奧雷的同名小說。這是作家組織澳門筆會與澳門基金會合作推出的文學微電影。之所以標榜「文學」,是因為故事圍繞文學夢──一個年輕人追求當全職作家的夢想;許多角色又是由澳門作家客串演出。更重要的是,拍攝這部微電影的目的,既是為了宣傳兩年一度的「澳門文學獎」創作比賽,也是為了更好地推動「澳門作家走進校園」活動,通過影片讓中學生認識澳門作家、認識澳門作品。


澳門作家有文學夢,澳門導演有電影夢,兩者確乎可以聯手合作,讓文學和電影有美好的結合,拍出有內涵、成熟、有市場的影片。


正規而言,電影導演最初接觸的,是由編劇用文學語言創作的文學劇本。當澳門電影創作走上正規程序時,若我們的導演缺乏文學素養,不懂得從文學作品中汲取藝術養料,怎麼走出澳門去競爭呢?


有時間,就請導演們讀一讀和你離得最近的澳門文學,看看澳門作家怎麼講澳門故事,不妨借鑒他們的敘事手法、塑造人物性格的技巧,來豐富自己的藝術手段。(文創路上的澳門電影‧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