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莫翠儀

土生土長香港人,中學時代愛上達明一派與Britpop,自此對流行文化產生濃厚興趣。在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新聞系畢業後,開始為香港多份中英文刊物寫作,現在為網上音樂平台Bitetone總編輯及Cuetone工作室項目總監。最愛旅遊、熱浪薯片與橙色;最討厭等巴士。


為甚麼要聽香港的獨立音樂?

2015年09月 | 第九期

07_莫翠儀_01.jpg


為甚麼要聽香港的獨立音樂?這是我和在Bitetone的拍檔Edwin Lo最近常常反思的問題。是的,若要談音樂、錄音、製作質素,付一樣的錢買一張本地indie band的唱片,而不買一張國際級樂隊的唱片,肯定是不符合經濟原則的。但是,人就是不理性的動物吧,球迷只捧實力最強的球隊,那每星期只看巴塞拜仁好了,那會多沉悶。地方球隊的存在,大概就是滿足了我們對週遭人事的感情,是一種bonding。我們聽音樂的同時,也是在「聽」背後代表的信念和思想。聽獨立音樂,很大程度代表了個人的生活態度;聽本地的獨立音樂,更像一個志同道合的群體,大家欣賞同住在這個城市的年輕人以音樂表達自己,也藉這些未必是最上乘、製作最成熟的音樂,記錄某個時間的自己,和所在的地方。


近年的確看到越來越多樂隊活躍起來,大大小小的獨立音樂會、廠牌、甚至App也面世了,聽獨立音樂的人是不是多了?是的。夠不夠?永遠都不夠。我的觀察是,香港獨立音樂現時的不足之處,是很多樂隊沒有長線發展的決心與視野,好像出了首張唱片開了release party自high一晚過後便心滿意足了,唱片堆在band房也不打算宣傳行銷、想辦法賣,然後停了下來,樂隊名存實亡。這無論對喜歡他們的樂迷,甚是欣賞他們的推廣人員來說,都會感到十分失望。花了時間、精神,向別人推廣你們,轉眼便停了下來不玩了,心血不是都白費了嗎?


以往會覺得甚麼樂隊也值得支持,現在會覺得要去蕪存菁,精神上可以無限量的支持,但當金錢、時間、腦細胞有限,無論是作為樂迷還是推手,都要作出選擇去聽甚麼音樂,和推介甚麼給別人聽。音樂質素固然是最重要,套用明哥(黃耀明)的說法,能夠move your heart令你感動或是move your feet令你起舞的音樂,都是值得認真對待的音樂。然而,我比較老土,會對勤力、有目標、敢於追求進步和新嘗試的音樂人特別偏心。


曾留學英國、近年回港發展音樂事業的Kevin Kaho Tsui,便是我十分欣賞的唱作人。這位玩indie pop的大男孩,無論是音樂製作、唱片設計、MV拍攝、宣傳等都親力親為,而且出來的效果都十分理想和風格統一,可以看得出他對每一個細節都很用心認真,也十分樂於聆聽別人的意見,從EP《Party, Love & Dreams》到大碟《Dear Florence》,已經聽出他的成熟與進步。新作《Harajuku 原宿》把日本的所見所聞輯成MV,找來math folk樂隊雞蛋蒸肉餅的結他手Soni合作,在他一貫的陽光indie pop曲式中,加入了比較edgy、有點東瀛味道的結他聲效,是有心思的安排。從LKF、大埔唱到原宿,我期待Kevin有一天會唱到他最喜歡的Manche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