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朋丁書店:Zine是出版市場的創新並保有獨立姿態!

2019年04月 | 第三十二期
文/張書珩、侯杰華

朋丁書店(Ponding)創辦人陳依秋,台灣出生,英國藝術碩士,曾擔任過編輯與策展人,於2016年與友人葉偉榮(Kenyon Yeh)一同在台北成立了朋丁書店。在這棟三層樓的建築裡,提供台灣本土、海外獨立書籍及Zine的販售、咖啡廳、藝術展覽等。從獨立刊物至展覽活動,陳依秋與其團隊不間斷以最豐富的形式,如水之彈性的形體,品牌中譯「小水塘」,積聚了一群不同的人,在這個複合式的空間,發生各種可能。


chi-02.jpg chi-03.jpg

Zine因網絡而愈加蓬勃,紙本永遠不會被取代


依秋喜愛紙本出版品,她認為Zine是一種特別的存在,過往網絡的興起將影響實體出版的議題,現在回頭來看,網絡對Zine的發展反而是種助力,「更多Zine的創作者與讀者因社群網絡而串連得更加密切,大家更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以台灣Zine當前的發展狀況來說,若將它比喻成股市走勢圖,依秋形容:「你可以清楚看見是有高低起伏的,不是一線停滯,也不是一路往低點或向上飆高,整體來說市場是活絡的。」

 

「Zine是一種承載創作者本身的媒介,這就是一本代表創作者自己的作品。」從網絡上搜尋新穎的內容,至實際了解來訪店內讀者的喜好,都是依秋在出版獨立刊物的參考指標。


辦展覽有助推廣創作者的Zine及獨立刊物


依秋將朋丁書店比喻為任何事都可能發生的平台,一樓提供閱讀,而三樓的展覽空間,則不定期會舉辦創作者發表作品的展覽,「剛開始執行這件事的時候,在台北算是個很新鮮的嘗試,我們利用這個小空間,做不同性質的展出、講座。」仿佛一個隱身在街角的私人美術館。曾在朋丁書店展出的Science of the Secondary(次要的科學)便是一個成功的例子。

 

以她的經驗分享,創作者都很踴躍想要辦展,她也提出,舉辦一個城市的藝術書展是必要的,紐約、首爾已行之有年。今年2月剛結束的台北國際書展,「Make A Zine 3(做本誌):不做大事,只做Zine小誌」以市集創作展的方式,聚集許多Zine創作者在現場擺攤,展示自己的作品。「可能有些人會覺得在這樣很商業氣息的地方,聚集一群Zine創作者很突兀,但其實宣揚理念是一場持久戰,讓創作者離開熟悉的同溫層場域來創作,也讓更多陌生人看到原創內容,久而久之就會成為年度書展的重要風景。」


Zine的商業市場反應不能只看發行數量


雖然目前台灣Zine的發展算是活躍,但要反映在獲利層面,仍是一項挑戰,提到商業市場反應,依秋表示:「有時不能單以Zine的銷售數量來作為唯一衡量標準,作品的能見度進而引起其他品牌的商業合作也須列入考量。」她也表示,過往有創作者因推出自己的Zine而吸引了品牌商業合作,有的成為展場視覺設計,有的成為企業刊物的合作對象。

 

「台灣獨立出版刊物《秋刀魚》,一開始也是小小的經營,後來替日本企劃了一本關於福井的旅遊刊物《青花魚》。」她認為,獨立出版不可獲利性的印象並不是絕對,作品首先要被看見,具規模性的商業模式注入是可能發生的。


Zine可以創造趨勢,也能保持它既有的獨立存在


與主流出版品不同,Zine不受出版與上架時間限制,依秋認為:「Zine是具備彈性的存在形式。」她也舉例國外「訂閱制」的刊物發行模式,會員以繳月費或年費方式,每月會收到編輯嚴選具備特色的書刊,未來也不排除將此運用在朋丁所出版的Zine或獨立刊物。

 

「Zine可以成為出版市場上的一種具破壞式的創新,也能繼續在外圍維持他的獨立姿態,它的可能性很大!」Zine或許只是一種媒介,但它能衍生出的發展版圖卻不可限量。

 

推薦關注:

Nos: books | www.nosbooks.cominsta-stalker.com/profile/nosbooks

Science of Secondary | www.ideabooks.nl/magazines/science-of-the-secondary

Charlene man 萬倩蘅 | Instagram: charlene_man


朋丁

台灣台北巿中山區中山北路一段53巷6號

pon-d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