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紀錄片製作能成為本地文創產業的新力軍嗎?

2016年04月 | 第十五期
文/梁雄業、李嘉耀、李亨鴻

不少著名的電影導演如賈樟柯、米高·摩亞等,也曾拍過非常出色的紀錄片,又或是將紀錄片的手法,完美地結合在電影中。那紀錄片在澳門的發展又如何呢?紀錄片的製作者,又面對一個怎樣的生存空間?我們請來港澳兩地不同世代的紀錄片製作人,談談他們對這個產業的前景和憂慮。

 

base-24.jpg   base-25.jpg

base-26.jpg




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扭轉紀錄片的刻板印象

 

早在四月下旬舉行的「第一屆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可說是正式把紀錄片帶進普羅大眾的視野。

 

電影節以「私‧紀錄」為主題,引入世界各地從私人角度出發的紀錄片故事與澳門市民分享。開幕電影是金馬獎導演張經緯的最新作品《少年滋味》,另外曾獲柏林影展金熊獎的《伊朗的士笑看人生》、台灣名導黃銘正的《灣生回家》以及澳門作品徐欣羨的《櫃裡孩》亦在影展中放映。

 

澳門影視製作人林鍵均是今次影展的策展人及統籌,他說,澳門昔日沒有同類型的紀錄片影展,故今次特意引入外地得獎名作,並刻意挑選與大眾生活貼近的作品,希望扭轉大眾的觀念,原來紀錄片不是沉悶的,更多有趣有個性的作品。

 

「紀錄片,英文是Documentary,不是Document,不是檔案或文件。紀錄片說到底就是一個故事,情節、角色都在其中。但紀錄片拍攝的都是真實存在的事,觀眾就會多一份真實感,效果自然有所不同。」林鍵均道。

 

林鍵均在澳門大學修讀傳播系,及後獲文化局資助,在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取得熒幕紀錄片(Screen Documentary)文學碩士,畢業後回澳門從事影像製作,並曾參與文化中心舉辧的《澳門影像新勢力》,受賴當中資助,終能以志趣作為職業。

 

「目前我已參加了四屆比賽,不少作品都是在《新勢力》的資助下完成。可惜的是,紀錄片在澳的觀眾層始終未夠寬闊,故比賽對澳門紀錄片的製作就尤為重要。」

 

林鍵均又指澳門其實歷史文化豐富,實有很大空間及題材進行紀錄片製作。「澳門位處中葡文化交匯,風土文化在世界少見,這種背景對外國人來說其實相當有趣。故我們不應只著眼本地資源。香港、台灣、外國都有創投會供世界各地的影視人才參與,創投成功後則可拿外地的資金來澳拍攝,我早前的作品《我留級了》亦是受到外國半島電視台的資助製作。可走的路尚有很多,只看你有沒有積極爭取。」未來林鍵均計劃以澳門「獨臂將軍」亞馬留總督為題,繼續以拍攝澳門題材的紀錄片為向。

 

紀錄片在澳似在起步階段,鄰埠香港亦面對同類處境,但畢竟發展時間較長,作品亦較成熟,早前在「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放映的開幕作品《少年滋味》正是出自香港著名導演張經緯之手。2009年,張經緯憑藉紀錄長片《音樂人生》於第46屆金馬獎勇奪最佳紀錄片、最佳剪接及最佳音效,其後的創作如劇情片《墨綠嫣紅》、澳門攝製的《青洲山上》亦在國際間獲獎無數。

 

面對坊間普遍對紀錄片不甚了解,覺得是沉悶與新聞紀實,張經緯指藝術創作本為一體,劇情片好,紀錄片也好,最終亦是在探討這個社會,沉悶與否只是演繹手法的不同。

 

他說:「我以前是拉大提琴的,第一屆演藝學院畢業,後來亦在樂團演奏過,之後轉為電影導演,我覺得當中沒有甚麼大分別,不過是在理解生活。對錄像來說,故事不是重點,重要的是觀者的角度,不斷尋問,再不斷回答,進而將自身對生活的看法呈現給大眾,就是導演要做的事。」

 

不過,張經緯笑指紀錄片或沒有故事片情節的天馬行空,但在拍攝的過程中,卻每每帶來意外收獲。「紀錄片最有趣之處,是你不可能有劇本,亦不需要有,因為當下發生的是真實存在的事件,故你需要做的,就是將眼前的一一攝下,拍攝對象就自會因著不同的事件發生,將本有的性格行為呈現。到後期製作時就能靠著既有的片段進行剪接調換,故事、情節就由此而生。」

 

張經緯補充:「故我們在製作的時候,只需要充份掌握電影的拍攝技巧,以及劇院的聲音畫面效果,一切都了解後,再將攝錄機放好,就能靜待最真摰動人的畫面攝入鏡中。」

 

看似簡單,可張經緯認為,電影要拍得好,最終還是取決於導演對事物的好奇心。「製作電影是一件心力交瘁的工作,如果你對當事人沒有感覺,對他人的處境沒有感受,或許能拍出有劇本的形式,但就不可能拍出感動人心的作品。我的興趣是人、是社會,因為我持續對他們有感覺,進而希望將之呈現,故這亦是我以後的創作方向。」張經緯目前正以內地女生發明星夢為題拍攝紀錄,沒有過多的目的性,就只是想留住當下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