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時裝品牌隨着大型娛樂場和酒店紛紛進駐澳門之際,澳門本土的時裝設計師也悄悄冒起,在創意和毅力教育本地消費者「生活的美學」之餘,也在告訴全世界,澳門設計,其實也很棒。
用實驗線打開時裝設計的大門
訪問當天,在澳門起家的時裝先驅Lines Lab(又名實驗‧線),剛由瘋堂斜巷婆仔屋搬到位於北區由製衣廠改建的澳門設計中心。
由兩位葡萄牙設計師Manuel Correia da Silva(思銘諾)和Clara Brito(畢焜)掌舵的Lines Lab,自2002年構思,至2006年正式在澳門成立,由最初只有一個簡單的手袋系列,發展到今天已不只是一個時裝品牌,更是一家創意機構,共有五名全職和四名兼職員工,旗下還有四名伙伴設計師。Lines Lab多年來一直在澳門及世界各地推動澳門及葡萄牙時裝設計,其風格實驗前衛,是澳門最早吸引海外傳媒關注的設計品牌之一,其中2012年《紐約時報》將之評為澳門的「必看景點」。
畢焜回憶她剛來到澳門和思銘諾結為合作伙伴時,澳門並沒有所謂的時裝業。
她說:「澳門在1970至1980年代有的是製衣業,大規模生產的服飾並不注重設計;至1990年代,製衣業式微,澳門連和時裝僅有關聯的產業都沒有了。要到2000年代開始,賭場和國際時裝品牌開始大規模進駐澳門,才算是改變了澳門只有裁縫沒有時裝設計的局面。」
不過,國際時裝品牌紛紛在澳門開店,也形成了澳門時裝業的畸形發展。整個城市,時裝的選擇仿佛只有「佐丹奴」和「路易威登」這兩極,而且都是大規模生產的外來品牌。近年澳門政府有意扶持時裝產業的發展,但政策仍在剛起步階段,而對服裝有要求的消費者似乎仍未成氣候。比如說,澳門尚未有蓬勃的時尚傳媒,也沒有如香港的黎堅惠般的時裝文化評論人,而和時裝業互相依存的模特兒業就更不消提。
畢焜對此不無感慨:「澳門整體環境是人們沒有追求生活品味,但我們都覺得,既然人都來到澳門了,就為澳門注入創意元素吧。」
畢焜先後在里斯本和米蘭修讀時裝設計,而思銘諾則是器材設計師,他們不約而同的認為,時裝是最容易令人接受的設計,但他們與其他澳門設計師一樣,面對一個很大的挑戰──澳門的零售市場太小了。據思銘諾的估計,澳門的時裝設計師只有十人左右,能當全職設計師的不足四人,完全靠時裝設計為生實在有難度。
本地市場需求不足,產品就必須外銷才能令設計師有生存空間。那有甚麼外銷渠道呢?
思銘諾說:「政府有組織一些展銷活動,但我們大多是靠自己,因為我們相信設計師本身最了解產品的潛能和哪些產品適合哪些市場。」
Lines Lab的產品每款最多不過500件,件件都是精品,明顯較適合利基市場(niche market),亞洲地區內主打新興設計品牌的時尚商店如香港的Kapok和台北的VVG,也有售他們的產品。而他們自2010年開始每年也舉辦為期兩天的《澳門時裝領薈》活動,串聯本地和珠三角的設計師,推銷優秀的設計。可惜該活動於2014年因經費問題而停辦,但兩位設計師此時卻開拓了新的發展──Munhub。
思銘諾說:「Munhub取『門』的意思,它不單是Lines Lab的行銷平台,更為澳門和葡語國家的優秀設計品牌找出路。Lines Lab由只得我們兩人到今天發展成一個團隊,我們知道要建立一個品牌有多困難,故此我們成立Munhub這個商業平台,與其他澳門設計師一起把本地品牌推廣到亞洲甚至是國際市場。」
Munhub於2014年10月組織了首個亞洲推廣之旅,首站是香港,跟着是東京。據思銘諾說,在香港PMQ元創坊的展銷反應不俗,為他們擴展更多「B2B」的業務。
「我們也預計,隨着澳門設計中心的開幕,2015年會有更多契機。設計中心既有咖啡店、又有商店和設計師工作室,為消費者提供更多選擇。這個地方結集不同設計師的力量,總比單打獨鬥好,而且也能成為培養本地消費族群質素的基地。」畢焜道。
思銘諾補充:「澳門製造的時代已過去了,現在要建立和推廣的是澳門設計或澳門原創。但現在澳門大部分設計師都在海外的設計學校受訓,澳門必須要有自己的時裝設計學校,才能令時裝產業有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