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創意澳門:設計業的樂與怒

2015年09月 | 第九期
文/梁燦旭、吳中天

在澳門,設計工作常被低估為只是「做個Logo,畫張海報」那麼簡單。但近年來,本地的商號愈來愈注重品牌形象,澳門人也開始對生活品味有所追求,慢慢對設計重視起來。澳門的設計師,在這種情況下起步,會面對甚麼挑戰和機會?今期,本地三位創意達人,為你道盡澳門設計的樂與怒。

 

base-42.jpg   base-43.jpg


原質東隅:作品要做到量產,但又不失設計師的熱情

 

原質東隅在本澳並沒有門市,但在台灣誠品、主打設計商品的網站Pinkoi和內地的暖島網薄有名氣。其創辦人蕭啟東把高級木材的棄置部分重新打磨,創作出一件又一件的木製飾物和文具。這除了是蕭啟東對環保的追求外、還有原木所代表的純粹和簡單。作品中注入設計師的熱情,讓使用者感受到作品的温度。這些都是原質東隅創作的方針。

蕭啟東說:「我的家人在內地有木製傢具的生意,而且自設廠房生產,傢具所用的紅木屬於上等木材,即使是木材的邊角都有其獨特的紋理。原本剩餘的木材會被銷毀,如今重新被賦予生命,這正正是原質東隅的創作宗旨──天生我柴必有用。」

 

蕭啟東曾在台灣修讀產品設計,回到澳門後,他坦言對澳門的產品設計業感到失望,不單文創氣氛比台灣差,更是因為他的專業無法在澳門大展拳腳。在成立原質東隅之前,他只能從事平面設計的工作,好讓自己所學不至荒廢。但他雖然失望,卻從中找到轉機──正正是因為澳門缺少產品設計,才推動了蕭啟東創立原質東隅。

 

原質東隅如今只靠三個人維持公司的營運,蕭啟東直言由去年成立至今收支已達平衡,但最大問題是隨著公司規模擴張,人手卻一直不足,所以設計上的工作都靠蕭啟東「一腳踼」。

 

「其實在外地讀產品設計的人不少,但很多回到澳門後都熱情變淡,因為始終在澳門很難靠此找工作。」

 

蕭啟東覺得澳門的手作產品水平其實與台灣是伯仲之間,但台灣的手作產品漸趨商業走向,已做到系統化及流水式作業生產,其成功的原因之一在於產品能在本土生產。相對來說,澳門始終先天條件不足(如無法在本土設廠生產),難以學習台灣的模式,所以只能以風格取勝。蕭啟東認為,澳門文創業的出路,就是產品要有風格和獨特的美學。

 

蕭啟東從原先租借工作室創作,到進駐澳門設計中心已將近一年,他說此舉對公司的營運有莫大的幫助。「除了租金較市場價格便宜之外,更重要的是澳門設計中心內都是從事創作的人,在舉行展覽或活動時,或許需要不同範疇的幫助,這一點是在街外租借工作室所沒有的優點。」

 

原質東隅一向只設計飾品和文具等體積較小的產品,蕭啟東認為在創作上應該要有所突破,因此,未來將會以大型家具為目標,並以「城前啟後:澳門文化再生成果展」為創作題目。

 

「這個系列的木材都是來自澳門一些近百年歷史的廢棄住宅,我們會將之變成全新的家具。我們希望這個作品可喚起大眾對環保的關注,並讓舊澳門的文化融入新的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