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於北京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研究生畢業的黎小傑回澳後便走上全職藝術家之路,過去11年來展現出旺盛的創作熱情,其作品非但屢獲殊榮,更被多個本地及外地的單位收藏。黎小傑於今年8月舉辦了「微光——黎小傑作品展」,呈現陽光投射到森林的光暗變化。在產業單一的澳門,全職藝術家似乎也是「微光」般的存在,到底他是如何在澳門持續煥發自己的藝術光芒?對澳門藝術發展又有何想法?
黎小傑認為,藝術創作帶來的巨大愉悅足以支撐自己持續走「全職藝術家」之路。
記:《C2文創誌》記者
黎:黎小傑
記:你一畢業就決定回澳門發展?
黎:其實剛畢業有留北京發展的準備,回澳門是因為兼職工作機會較多,能支持做全職藝術家的基本生存需要,但隨着家人年紀漸長,留在澳門的時間愈來愈長,後來就沒有時間回北京了。
記:你認為自己是「斜槓青年」嗎?
黎:我應該不是「斜槓青年」,一來我沒有那麼多「槓」,我的兼職工作都是藝術教育為主;二來我畢業之後就決定要做全職藝術家,創作始終是最重要的,回澳門後我馬上尋找合適地點開設工作室。在過去11年裡,我平均每天有8小時泡在工作室創作,而其他兼職工作都是為「全職藝術家」的身分服務,所以我沒有精力去爭取更多兼職,也不願意做一份穩定的全職工作。當然,「全職藝術家」最理想的狀態是憑創作維生,但澳門就比較困難了。
工作室是黎小傑第二個家,除了休息和兼職工作,他大部分時間都在工作室度過。
記:你剛畢業的收入並不穩定,為何有決心做「全職藝術家」?
黎:我聽過很多類似的問題,但為甚麼不是這樣走?我的生涯規劃完全是「按常理出牌」,我們用了八年時間精進專業知識和技能,為的不是打一份工,而是想創作,不成為全職藝術家才是「不正常」。在北京,只要你選擇了這個專業,就是要走上全職藝術家的道路,我有兼職在身,但北京很多的藝術家連兼職都不會做,這是理所當然。北京有完整的藝術商圈和系統,那些留在北京的同學合租院落進行創作。澳門受空間所限則無法媲美,從我畢業到現在還是運作不起來,但我的選擇是「常理」,不是「異類」或「不正常」,做藝術家理應要這樣生存。
黎小傑畢業後便設立工作室潛心創作
記:你認為澳門視覺藝術行業發展不起來的原因是甚麼?
黎:這包含多方面因素,政府層面未有發展視覺藝術產業的決心也可能是其中之一,感覺是「無從下手」。很遺憾的一件事是,在澳門回歸祖國二十周年之際,澳門藝術博物館沒有進行任何有策略性的藝術收藏。其實支持行業發展不一定要政府出面,可以透過政策引導或鼓勵龍頭產業及有能力的單位支援本地全職藝術家創作,例如可參照新加坡或台灣的經驗,從政策上規定某些項目必須要和本地藝術家合作,又或規定項目用於採購本地藝術品方面的費用比例,又或參考美國的做法,對購買或收藏藝術品的企業提供稅務優惠等。澳門當代的全職藝術家「10隻手指數得完」,疫情過後估計人數更少,在這樣的人數規模下,政府只需調動相對較少的資源便能發揮藝術家更大的效能。
記:近年政府籌辦多項藝術盛事,民間藝術展演活動眾多,對行業發展有沒有幫助?
黎:非常殘酷的真相是,目前看似繁盛的藝術氛圍「不是支持藝術家而是耗盡藝術家」。政府籌辦的藝術盛事側重表演藝術,而民間的展覽對藝術家積累名氣有幫助,但辦展所投入的大量消耗則無法得到最基本的回報。
記:你近年創作風格有何轉變?
黎:過去圍繞「城市」進行了多次不同的創作,所以萌生了轉變題材的念頭。我早於2015年開始嘗試「森林」的主題創作,但真正大規模創作是去年才展開。大概五六年前,我偶爾有機會進入不同的森林,每次都有很深刻的感受,並逐漸養成去任何地方旅行都會尋找森林的習慣,自己內心的積累也愈來愈多,於是去年舉辦了首個「森林」主題展,今年的「微光」則是更大規模,明年雖暫未有辦展計劃,但會繼續畫「森林」,因為還有很多想法未實踐。
「森林」是黎小傑未來的創作方向
記:「微光」用了大尺幅去呈現,在執行上有否遇到困難?
黎:我一直想嘗試大尺幅,但澳門展場空間較小,實踐並不容易。「微光」的大部分作品是2米乘1.5米,是能在樓梯及電梯運輸的極限值,更大的展品我需要小心翼翼地拆卸,到展場再小心翼翼地重新裝裱。由於展場空間有限,有九幅畫作無法展示,當中包括用於畫冊封面及邀請函的作品,我從未想過這兩幅作品最後無法展示。我的創作是隨心所欲,但策展需要考慮場地及整體效果,我一般會準備更多作品以便佈展時有更多選擇的餘地。這次展覽的其中一個展廳我調整了很久,最後比預期再減少了一些作品,整個展覽收起的作品數量幾乎可以舉辦另一個展覽。
記:你認為澳門有設立美術學院的需要嗎?
黎:我們曾提出類似建議,可惜遭政府直接否決,原因是澳門理工學院已有類似課程,而事實上相關課程過於廣泛。當局希望澳門能實現產業多元,設立美術學院和產業是「有雞先還是有蛋先」的問題,澳門似乎跳過了「文化」直接跨到「產業」,不斷追求「產值」,但沒有文化底蘊何來產業?文化就像一個城市的衣裳,能包裝城市,在起步的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內,社會不能苛求回報,而必須投放資源發展。澳門社會對藝術仍不夠重視,大家追求名車、名牌袋、炒樓,卻鮮有收藏藝術品,這是多方面缺失造成的局面。
黎小傑表示,澳門有很多優秀的藝術家選擇到外地發展,但澳門獲取創作材料的成本較低,更利於自己持續創作。
黎小傑IG:siokitl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