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大三巴腳下的文創

2015年01月 | 第一期

文/陳美婷

周小良和洪駿業同是澳門創意品牌MO-Design的創意總監,二人是澳門理工學院同學,畢業後投身公職,數年後自立門戶,成立MO-Design品牌。C²創刊號邀請了二人與文化評論人李展鵬對談,分享他們的文創和營運經驗。


李:可否簡述你們成立MO-Design的經歷?


洪:MO-Design(下簡稱MOD)在2009年成立,2012年進駐「黃屋仔」,經營了兩年。當時是政府先租用此物業,再用市價十分一租借給我們。


我們找會計師計算兩年的營運狀況時,估計兩年一定會虧損,那我們是否仍要去做?當時我們決定做,反正是一個機會推動澳門的創意和產品設計。當年產品設計在澳門仍處於起步階段。


MOD的構思是一半賣本澳產品,一半賣非本地產品。店內貨品分三部分,分別是MOD的產品、本地品牌和海外品牌,貨品會按種類分門別類,但不會以出產地分類。澳門商品與其他地區產品混在一起出售,有助帶動本地產品進入市場,這是我們的理念。


李:這好有趣,因為平常購物時,比如在書店,澳門作家寫的旅行書不會放在旅遊相關的分區,而是放在澳門區書籍,給予一個「特別」的標籤,反而造成傷害。


周:我們有實際的數據證明這一點。「黃屋仔」前身是由政府出資、民間非牟利團體經營的「澳門創意館」,當時澳門創意館的最高營業額是一個月八萬元;MOD進駐後,半年內營業額是澳門創意館的六倍,就算只計算出售澳門商品,保守估計營業額也超過之前兩至三倍。有與MOD合作的本地單位反映,把產品放在MOD售賣佔了全部銷售的六成。MOD包括我們在內一共有超過40個本地文創單位的產品,我相信是全澳集中銷售本地文創產品最多的地方。我們曾經在一年半的時間內,舉辦了十多個本地和外國產品發佈會,產品銷售通常在發佈會舉行的兩星期內增加一倍。


但兩年時間只是剛起步,到第三年,我們找到方向可以全力以赴時,卻被叫停。收回店舖算是一個打擊,當時要忍心撤走零售員工,暫時不能經營。


李:雖然已經簽了兩年合約經營,但期間你們是否懷有希望可以繼續經營下去?


周:我們差不多把老本都放在這盤生意上,我們有持續經營的信心,但無奈要結束。


李:全盛時期員工有多少?


洪:由設計到零售共有30多人。


李:那人流如何?


周:我們因應旅客設了蓋印服務,200多個刻有澳門節日和數字的印,顧客買了明信片和筆記簿後,因應喜好蓋章,有顧客會逗留兩小時,每本筆記簿逐頁蓋章,成為了MOD的標誌活動,顧客完成個人作品後,拍照留念或到社交平台、博客分享時,就成為了有效宣傳方法,增加了顧客量,推動我們增加設計。人流最多時,甚至冷氣全開都不夠負荷。


李:有沒有統計客源?遊客和本地人比例?


周:有的,MOD當時設在大三巴,遊客約佔六至七成,最多是來自中國內地,其次是香港、韓國、新加坡等。黃昏後大三巴人流不多,因此我們專程配合本地居民下班的時間,把MOD營業時間延長一至兩小時,以吸引本地居民。


周:我們也於社交平台加強宣傳,希望大眾了解本地文創發展狀況和認識本地設計。


洪:這樣的宣傳成效非常好,尤其多了學生前來,學生是我們最喜愛的顧客,儘管消費不多,但他們正是創意種子,之後就可能到他們投身此行發展。


周:最重要令他們對自己的地方有認同感,澳門都可以做到好的設計產品。


李:你們六至七成顧客屬旅客,又以內地客為主,這樣會否影響你們的設計路向?


周:當然會,我們一開始推出MO:FEST系列產品,就是針對遊客而做。我們設計了十個澳門節日產品,推廣澳門之餘亦令他們認識澳門設計。


李:我們經常認為澳門的訪客都是賭客,質素不高,是否有一定質素的旅客才會對創意產品有興趣?


周:其實我們得到好大鼓舞,例如,即使MO:FEST磁石賣58元一件,街外其他店賣10多元一件,遊客是願意多付錢,買高質素的產品,他們並非我們想像中差勁。


洪:產品價格也不能太高,要一般旅客消費得起,所以由幾十元至幾百元的產品佔了八成,超出1,000元的佔非常少。高端產品的作用是把整體質素拉高,不是作為暢銷產品。我們是先設定價格比例再設計產品。


李:現時創意產業如何與旅遊業接軌?澳門許多紀念品仍是低水平之作,你們認為創意產業的發展可以借助旅遊業的氣勢嗎?


洪:對旅客來講,你是「呃錢」或是物超所值的貨品,他們都清楚。相信未來MOD與旅遊相關的工作會佔很大部分,包括透過設計如何表達澳門的中西文化,同時要達到市場化。


李:做零售需要有店舖,但在澳門要有一個店舖很困難,那可以如何突破呢?


洪:政府的政策是可以扶持的,如果政府見到有人願意去做,亦有相關經驗,我們行內都有人願意用自己的資金去做,也見成效,政府是否更應大力去推動呢?


李:用「黃屋仔」的模式嗎?


洪:「黃屋仔」太難了,那不是政府物業,租客和政府也沒有話事權。我覺得政府可以在租金上給予扶持,如租金補貼。


周:在銀行貸款方面也存在問題,經營文創的商店許多是剛起步,銀行對行業前景評估缺乏數據,表現得相當保守。


洪:如果政府可以做擔保,表達出「這個行業我們撐的!」銀行就放心為文創業界借貸,銀行幾乎講到出口「政府說撐你們,我們就撐你」。


周:我們不是問政府借錢,只是希望政府可以做個擔保。


洪:我們成立公司至今,都願意承擔工作上風險,願意出錢出「腦力」,政府在政策上是否應該給予扶持呢?


李:現時要做文創,是否好難去租一個地方售賣產品?


周:是難的,在營運計算上單是租金就高得只有國際品牌才可以進入市場,有心做,見到「牆」如此高都會卻步。要促進創意產業的發展,我們並非要政府長期的財政支援,只是希望門檻可以降低一些,讓有意發展的人士可以進入市場,愈多人加入,就會慢慢蓬勃,市場就會慢慢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