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Made in Macau時裝前景——鄧君明:開拓銷路才是產業出路

2016年06月 | 第十五期

文/楊嘉欣

「一般文創人重視理想多於謀生,沒有營商思維,政府又沒有在銷售途徑上加以指點他們,這是推動文創產業的致命傷。」澳門廠商聯合會副理事長鄧君明說道。三十多年經營製衣廠經驗,客戶由國際時裝品牌到本地慈善機構,產品同樣一絲不苟,又與政府合作推出課程,強化時裝設計師的製衣及營運知識,鄧君明認為,本地文創設計很優秀,但創意與生意必須並駕齊驅,缺一不可。


堅持澳門製造


鄧君明同時是嘉明洋行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屬下三間製衣廠生產的成衣百分百澳門製造。八十年代中期是澳門製衣業全盛時期,全澳超過1,000間工廠,但到了八十年代尾,澳門工業的增長速度逐漸下降,製衣業進入嚴峻時期,面對成本上升和市場萎縮,本地廠商將廠房外移,但鄧君明堅持把廠房及生產工序留在澳門,確保生產質素。


2009年,澳門廠商聯合會註冊MinM(Made in Macau)為澳門製造商標,為澳門中小企業創造孵化品牌的平台。MinM透過集體品牌推廣,加快消費者對本地品牌認識,減輕中小企的宣傳成本。


嘉明洋行亦有生產MinM產品,制服市場是業務之一,對象包括博企、政府部門、澳門紅十字會等,亦是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及獅子會產品的生產商。嘉明洋行屬下利源製衣廠是獲文化產業基金資助的文創服務平台之一,在珠澳跨境工業區澳門園區開辦時裝製造業營運課程,教授如何將服裝設計投放入現實樣版、製作、生產管理、資金管理、稅制等知識,幫助創業者解決營業倉儲、小量生產等困難。課程目標是開設十個不同講題,去年至今已開設兩個講題,共超過60人報讀。


鄧君明培訓本地時裝製造業人才不遺餘力,經常接觸不少初出茅廬的新鮮人,大部分年輕設計師對製衣流程一竅不通,到內地做樣版時與廠房溝通困難。


「廠房有很多行內術語,單是一條線的顏色、質地、粗幼的落差,已可縫紉出不同效果,我的年代還有人到製衣廠偷師,現在已沒有機會了。」鄧君明以多年的商界經驗看本地設計新力軍,弱點是不懂做生意。「我經常對年輕設計師說,設計出來的作品一定要附有商業價值,別只為設計而設計,要計算成本,如何謀生。」


零售才是生存之道


談到澳門文創產業,鄧君明多次感慨地說:「政府很大力度推動文創工作,澳門文創人好幸福。」


但在服裝設計範疇的支援,他認為尚有不足之處。「每年舉行的時裝設計樣版製作補助計劃,每次均選出很多出色作品,獲補助者可得到補助製作樣版,但他們的作品始終找不到銷售渠道。」鄧君明稱,曾有一位獲補助的設計師告訴他,把樣版放在網上銷售,一年只售出兩件衣服。


鄧君明認為,網上平台是文創作品的外銷渠道之一,但大多數網上購物的消費者不會選擇中、高價位的產品,本地原創設計如主打網上營銷的話,很難生存。


放眼周邊地區,台灣的台北文創大樓、北京798藝術區、上海M50創意園區等,集展示、工作室與零售於一身。鄧君明稱,當地政府與澳門一樣全力發展文創,但前者成功打造零售空間,遊客來到澳門卻找不到本地原創設計產品。


「展示澳門商品的商匯館已由旅遊活動中心搬到中土大廈19樓,亦只限展示性質,不能銷售;南灣舊法院對出的C-Shop雖有售賣原創產品,但入場門檻很高,一般設計師沒有機會進駐;設於望德堂區的時尚廊空間有限,每次只能展示幾位設計師的作品。」


他繼續指出:「文化創意產業,澳門有文化創意,卻沒有產業。」據鄧君明的觀察,各類型的公共資源對本地設計師的扶助只涵蓋設計與製作,卻不包括銷售環節的支援,偏偏本地設計師最缺乏的就是零售空間。鄧君明認為,本地設計人才已蓄勢待發,只是苦無平台打開銷售市場。


「設計出來的產品沒有地方賣,怎會形成產業?我建議由文化局牽頭,挑選澳門設計產品在旅遊景點銷售,並與博企商討在場內開設澳門文創店,有銷售空間,才有可能形成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