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南薰樓──扇子藝術的繼承者

2016年10月 | 第十七期

文/梁雄業

古來才子狀師吟詩度橋,手上總少不了風雅扇子撥弄乘涼,扇子文化在華人社會確實源遠流長,可時至今日,小風扇冷氣機等成行成市,扇子工藝看似沒落,其實尚有人一直默默耕耘,澳門的南薰樓就是其一。「都市人生活節奏急速,像扇子這樣代表精神生活的工藝很少人留意,但我仍然希望做下來,傳承當中的傳統文化。」負責人周玉玲道。


南薰樓位於塔石廣場側高美士中學附近的一條內街,地下層舖面用作零售,二樓則設有名家的書畫扇面畫廊,縱人流不多,但南薰樓的名字在扇子業界可說大有名氣。「我們2003年開店,東南亞地區只有我們是具規模且有自行生產的扇莊,加上我們的貨品比內地的更優質實惠,很多遊客也慕名而來。」周玉玲笑道。


南薰樓的扇子目前有四成在澳門本地手造,皆是出自熟練的製扇技師,六成則在內地設廠生產,本來廠房近在珠海,後因租金人工上升,於是遷到同樣盛產扇子的蘇杭一同製造。「沒辦法了,現在廣東地區生產成本太高,始終本澳愛扇者不多,要繼續營運就要想想辦法。」


至於扇子的種類則有很多,才子用的「古人扇」、妃嬪宮女掩面的「宮女扇」、日韓沒有包裹扇骨的「一枝杆」、以至葵扇、黑紙扇等;製作材料就更為花巧,象牙、檀木、玳瑁等,說得出都有,扇骨花紋愈繁瑣,製作時就更易斷裂,廠房生產線製造不了這樣細緻,需要的就是手上的工藝,這也是周玉玲堅持一部分貨品本地手作的原因。南薰樓也加入了政府大力推薦的「澳門文創地圖」熱點,故商品亦創新地加入了「澳門元素」,繡上「澳門」、「Macau」等字樣,以滿足遊客需要。


說著說著,周玉玲隨即站起身來,比劃著身後掛起的裝飾扇子來。「這把是2014年政府在外地致送紀念品時向我們訂造的,上面有手畫圖案,也有繡上金線、絲印、鐳射等技術,造價很高,要二百多元,可成品亦獲政府及各界盛讚;這把是Benz汽車的紀念品,供他們的展場內派發,西方人對我們中式工藝的興趣很大;這把則是永利澳門酒店的訂單,圖案設計是他們提供的,有他們專屬的花樣圖案,我們則將之以扇面呈現。」


南薰樓目前主要收入分兩部分,其一就是店面的零售,其二則為大型訂單,自2004年起多用作政府或品牌的大型活動紀念品之用,經濟好時每個月一定有工作,但最近因賭收下跌訂單亦減了不少。「零售一直都是零零碎碎,就是在櫥窗看的人多,他們常常覺得五、六十元一把扇子很貴,覺得不值,可其實相較內地,我們用料之優質行內人一看得知。」


談到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訂製,周玉玲指乃是十多年前的第一次大型訂單,2004年國際博物館日的紀念品項目,當年南薰樓剛開張,櫥窗也是新設下來,恰巧博物館館長路過扇莊,簡單看過即要求報價,雖不是標中價格的最低,最後亦得以中標,館長解釋選擇乃是由於我們的質素,自那刻起,周玉玲明白,平價戰術或許能在短期內搶佔市場,可若是以質素取勝的話,長遠定能發展更佳。


南薰樓今年已踏入第13個年頭,生意時好時壞,沒法穩定,為何始終對扇子這樣堅持?「我想就是要有人抵得諗,傳統的手藝才得以流傳下去。」前身為美術用品專門店的南薰樓,於八十年代由周玉玲與一眾友人開辦,就是當年頗有名氣的「藝之軒」,當時周玉玲研習國畫多年,需要添置文房四寶等用品時,在澳卻苦無門路,便自行經營美術用品店來,為的是方便自己創作,亦為本澳美術人才服務。但始終澳門美術愛好者人數有限,「藝之軒」在九十年代初亦告結業。「是很可惜的,之後輾轉到香港工作,卻因對中國藝術始終熱愛,扇子與國畫又本是同源,幾多名家扇子面上均有提字作畫,機緣巧合下便回澳創立南薰樓。」


談到歷史,周玉玲總是開懷笑著,可一說回當下,仍難掩唏噓。「都市人生活節奏急速,像扇子這樣的工藝很少人留意,但我仍然希望做下來,傳承當中的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