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張保仔的文創可能

2015年11月 | 第十一期

文/吳健玲

無線電視最新台慶劇集《張保仔》講清代威鎮廣東沿海的著名海盜張保仔。將一個二百多年前老掉牙的故事再拍戲,當然要有點噱頭,這回無線用古今穿梭的情節去吸引觀眾。


壟斷多年的電視台都要花點心思去包裝一個舊故事,代表國家和地區文化的博物館當然也要用文創包裝陳年史料。


九月時,香港城市大學和台北的故宮博物院(下稱台北故宮)在香港合辦了一個關於張保仔的展覽,名為「同安•潮─新媒體藝術展──同安船與張保仔的故事」展覽,以新媒體藝術手法重現19世紀初東亞海上世界以及清廷水師改革的歷史。


這些歷史故事由多媒體互動展品娓娓道來:戴上3D眼鏡,用觸控筆能將同安船挑起反轉逐層船艙研究;靠雙臂指揮能拉出一個以假亂真的動畫張保仔,以廣東話栩栩如生地話當年。這一切源於兩年前台北故宮基於清朝軍機處的奏摺附圖,製作了兩個「同安梭船」模型,再同步製作了這個多媒體展覽。


台北故宮自1980年代起便發展文創產業,建立了21個數位典藏資料庫、九國語言全球資訊網、發行中英文電子報、線上學習等,儼然一座無牆博物館。同時策劃新媒體藝術創作,如將清代宮廷畫家郎世寧作品《百駿圖》創作成長卷動畫,又如「同安‧潮─新媒體藝術展」已在台灣各地展出。


台北故宮院長馮明珠曾說:「展覽是死的,歷史檔案只會靜悄悄地躺着,但透過多媒體技術能讓張保仔親自跟觀眾說自己的故事。」而這樣的多媒體展覽又會推動一連串的設計流程,帶動整個文創產業的發展。


這次跟台北故宮合作的城大創意媒體學院為張保仔展覽設計了「中國海事歷史導航」和「同安船畫家」兩個展品。其實香港的多媒體展覽也是近年才開始,城大四年前與敦煌研究院合辦「人間淨土──走進敦煌莫高窟」展覽,將敦煌石窟以虛擬實境的多媒體技術呈現。到2013年又與香港海事博物館合作,將清朝卷軸《靖海全圖》首次數碼化,以360度投射到數碼幕牆上,觀眾可以局部放大畫中角色。


台灣和香港這兩個多媒體展覽龍頭似乎明白這是世界趨勢,去年簽署合作備忘錄會多合作舉辦活動。張保仔展覽是台北故宮在香港的首次借展活動,年底會再合辦「郎世寧來華300年文物特展與新媒體藝術展」,以弘揚這位意大利傳教士兼宮廷畫家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並策劃開發跟郎世寧相關的數碼作品,展覽也會在意大利舉行。


今天年輕人的閱讀習慣改變,要他們拿起歷史書去看張保仔的故事難過登天,但總不能相信無線劇集真會還原歷史面貌。那麼如果又想認識張保仔,又不用呆板沉悶地讀書的話,多媒體展覽可能是一個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