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鄧曉炯

寫作人、文化評論人,曾獲澳門文學獎、澳門中篇小說獎,出版作品包括:小說集《浮城》、《刺客》、《迷魂》及評論集《有感爾發》,其中《刺客》、《迷魂》等小說被翻譯英、葡文出版,過往亦涉足戲劇創作,作品包括:兒童劇《魔法寶石》、《反斗西遊記》,澳門民間傳說系列《石獅子》、《許願靈猴》及改編劇本《女帝奇英傳》(梁羽生)等。

從電影展到藝穗節

2017年02月 | 第十九期

01_鄧曉炯_01.jpg

2016年蒙特利爾奇幻電影節的宣傳海報


執筆之際,首度舉辦的澳門國際影展暨頒奬禮剛剛落幕,相關消息和議論泛佈於社媒網絡,圖文並茂,非常熱鬧,創作人李峻一在《澳門日報》專欄內提出了不少改善意見,並建議「給予一點時間讓主辦方成長」,此話確有一定道理──任何文化品牌的建立,需要持續努力的經營以及時間的累積沉澱,有些事情,是急也急不來的。不過,總結經驗、存優改劣,是推動任何事不斷進步的應有之義和正確態度,故值得大家來討論一下的,亦是有關「定位」的話題:搞一場「影展/影節」雖說可大可小,但無論如何,想要脫穎而出,吸引本地及周邊地區的影迷們排隊入場、打造澳門城市的文化招牌之餘,還想拓展文化旅遊市場、帶動周邊相關產業(如影碟販租、咖啡餐飲、會展公關、設計及紀念品等產業),就涉及文化藝術專業、旅遊推廣專業,以及文化創意產業、會展經濟產業等多個領域,是非常龐雜之事,但其核心要點,當在如何於「定位層面下工夫?


聞名遐邇的歐洲三大國際影展──威尼斯影展(Venice Film Festival)、康城國際影展(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柏林國際影展(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乃至亞洲的東京國際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釜山國際電影節、香港亞洲電影節,而若嫌它們作為澳門之參照太過高遠,那麼,一個更具體的案例,是號稱「北美最大、最成功的類型電影節──蒙特利爾奇幻電影節(Fantasia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此影展創於1996年,發展至今,已將全球各地的恐怖片、奇幻片等類型電影一網打盡,連遠在亞洲的筆者也心郁郁想前往「朝聖」,觀其成功其實無它,唯「定位」精準而已。事實上,一個定位精準、廣受認可的影展,一方面能連接本土影業及觀眾群,另一方面亦對接洲際乃至全球的影視業界、觀眾及資源。那麼,澳門的國際影展,該如何定位,才不至於淹沒於芸芸眾多的影展影節招牌?就要靠從定位、執行、宣傳推廣等方面入手,一步步建立起既有國際吸引力、又有澳門本土特色的影展品牌。


但所謂具有「澳門特色的定位」究竟是什麼呢?依筆者個人之見,大概是一種混合歐、亞兩種文化的城市性格和人文特質──經歷數百年中、葡文化的交融歷史,澳門這座城市本身就瀰漫著一種迷人的特色:不論是東方西方再加傳統現代的城市建築景觀、還是從文化習俗到飲食風味的華南歐陸共冶一爐的市井氛圍,處處烙刻著與港台、內地不同的印記,澳門的迷人之處,不是大而美,卻是小而精──看似雜亂,卻亂中有序,更有一種包容、共存的和諧之美。


行文至此,筆者想起創辦於1999回歸之年的「藝穗節」(現名「澳門城市藝穗節」,今年已辦至第16屆,於1月13至22日期間舉行),十多年來,這項活動利用澳門的城市舞台,上演種種難以定型歸類的邊緣、有趣、好玩的演藝活動,雖算不上是什麼大招牌、大製作,但的確為我城增添了不少藝術趣味與創意氣氛。而其實藝穗節也好,電影展也罷,不少本土藝文的活動平台已經具備,只是看主事者是否有心有力,準確定位,認真執行,善加經營管理,發揮應有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