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張少鵬

專職大學學術研究工作,工餘藝術評論。德國埃爾福特大學維利‧勃蘭特公共政策學院碩士,前德國埃爾福特愛樂室內樂團單簧管演奏員。欣賞古典音樂,亦為菜農中學管樂團指揮,透過實踐了解藝術與生活之間的關係。雖學無止境,仍喜愛閱讀。


藝術創新,感染他人

2017年08月 | 第二十二期

07_張少鵬_01.jpg

《餘音繚繞—澳門管樂口述歷史》書籍發佈會


學術工作這條路並不容易,長年需要大量時間閱讀及寫作,尤其面對學科知識的日新月異,論文的寫作上雖要盡可能完備,才能夠在期刊發佈上盡善盡美。然而,在學術工作外的藝術創作過程中能夠正面影響到他人,對於筆者而言確實是學術工作以外最大的滿足感來源,從而鼓舞著筆者繼續創作。


年前,筆者與管樂協會共同撰寫了有關澳門管樂口述歷史書藉《餘音繚繞——澳門管樂口述歷史》,其價值在於能夠令當代澳門管樂的歷史得以記錄下來。坦言,在書籍出版的過程中的確面對不少困難,從最開始以學術歷史的定位修正成為更符合大眾閱讀的科普讀物,本身對於書籍的學術價值作出了不少的捨棄。然而,慶幸的是,以往在大學工作時候的學生助理以《當代澳門學生管樂團體的形成與發展》作為碩士畢業論文的篇目,利用口述歷史作為研究方法,並且結合史料研究等,令當代管樂發展的面貌得以更完整的文字方式有序保留,豐富其歷史價值,亦為往後的研究者提供了起始的資料,對於筆者而言,實在感慨萬分。


作為文字工作者,尤其以學術工作為重心,在透過大量的研究實踐,對於經驗現實的審視,從而推導出具解釋力的理論建構;除了主要的工作範疇外,筆者從小培養出的藝術興趣,在實踐上能夠利用工作上的技能,為管樂藝術在澳門的發展作出貢獻,實屬榮幸。在獲得澳門管樂協會的支持,文化局及澳門基金會的贊助,讓筆者能夠與澳門音樂發展具輩份的前輩們作出訪談,從話語、歷史圖片、文檔、樂譜之中,每一片的碎片結合而成整體,塑造了一個不完整、但卻對一代音樂人所表現的精神作出記錄。受訪者包括已達90歲高齡,亞洲五巨匠之一,作曲家林樂培、前澳門室樂團指揮查偉革等。


在每一位受訪者的深度交流之中,筆者對於過往音樂發展的故事有了新的認知。在進行訪談的過程中,可見在澳門當代音樂發展的歷史中不乏一代音樂藝術工作者的奮鬥事跡,而且,幾許滄桑的故事確實具有不少令人為之振奮的時刻。在回歸後的澳門,興旺發展的背後,為社會作出貢獻的個人,或許未必具有知名度。然而,其默默付出的工作態度,值得被社會保留、記錄;未來,筆者仍會繼續走訪相關藝術工作者作出記錄。


在書籍出版後,亦需要面對不同專家、前輩的指正;書籍的局限在於,受訪者的數字未能全面包括當代管樂發展具貢獻者,導致作品的內容只能局部展現歷史,這一部分希望能在將來的工作中作出補充;另外,在內容上未能完整包括當代管樂發展大事紀,導致在歷史闡述中未能構成更完備的歷史框架;最後,作品內容上以個人回憶為主,雖然當中受訪者的表述已進行考證,包括文獻、圖片等內容佐證,但仍然有未能完全確認的情況。因此,作品的本身仍然有待更多的研究者及有志之士加以指正。慶幸的是,在書籍出版後,能夠獲得不少的寶貴意見,相信未來能夠加以完善,為澳門音樂歷史的發掘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