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劉匪思

自由撰稿人。哲學碩士畢業後,一直從事與建築、設計與藝術相關的媒體與出版工作。曾就職於《生活月刊》、豆瓣、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等,採訪報道與文化評論見《南方週末》、《東方早報》、《21世紀經濟報導》、《城市畫報》、《地道風物》、《Homeland家園》等報刊雜誌。喜歡聽生活在各處的人們講述自己的故事。

設計覺醒,然後?

2022年11月 | 第五十期

前幾天,許久未聯繫的獨居長輩突然找我,「老人機」掃場所碼的卡頓和搶不到菜的苦惱,讓他斥資網購了最新款的蘋果手機。買回來後,他發現就連開箱都不知道如何下手。看著我三下五除二地搗騰完畢,從不服老的他忍不住嘆了口氣,「年輕真好。」再補上一句,「字幫我調到最大號。」


頓時,我代入了自己或許十年,甚至五年後的模樣。科技發展那麼迅猛,幾年後的高級設備我是否還能用得來,高度近視的我是否還看得出纖細、玲瓏的電子字?早年讀田中一光的《設計的覺醒》,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提到設計需要天馬行空的創想,同時更需要反思,因為「無論再怎樣努力地奔跑,我們的腳也不可能離開地面。」


仲夏至今,上海舉辦的眾多設計類展覽與話題大多圍繞生活與都市更新的主題。Aldo Cibic在浦東美術館策劃的展覽「樂趣與智慧——意大利當代設計(Design For Fun)」,帶來孟菲斯設計一派對待傢俱的理解:「不再是冷冰冰的傢俱,而是帶著設計師的希冀誕生的生命。」好看、有趣,以及更重要的是實用的設計準則。設計師說,「生活不是一場比賽」,而是樂趣的分享,是經歷過意大利狂飆突進時代設計前輩對內卷當下提供的一份解決方案。


01.JPG

「樂趣與智慧——意大利當代設計」展覽上的Carlton書架


有意思的是,身邊以往大多偏好著黑的朋友,今年起的購物都偏好色彩斑斕,就連侘寂風引領的陶作家們也開始頻繁使用蘇打燒、絞胎等結合色彩的工藝,手繪風的茶器更是在各類市集裡有著頗佳的銷路。結合如今的生活壓力,或許人類的潛意識會尋找色彩妝點日常。也正是潛意識的作用,秋日裡的休假大多以戶外為主。隨時刷個朋友圈,都能看得到駐紮在天幕帳篷裡煮咖啡的小夥伴,換做往日,層出不窮的新展與論壇則是主場。


慢下來的腳步,會讓人不由自主地回想,或許是記憶中的好時光,或許是當下的困擾,也或許是探尋未來的契機。這讓明珠美術館舉辦的長岡賢明的「長效設計:思考與實踐」巡迴展覽中的話題,尤為契合如今的疑問,到底甚麼是設計領域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畢竟,在長岡賢明的設計立場中,是「那些每天使用的物品塑造著你我」,不斷地拋棄舊物,被新潮所引領的生活,讓人時不時產生「我從哪裡而來,又要往何處去」的困惑。發掘「經得起長久使用的物品其價值所在」的過程,是設計,更是商機。一件器物被經年使用必然有其存在的價值,那些展覽中並不能完全展開的話題,或許能在雙十一直播間的數據中一窺。


02.JPG

「長效設計:思考與實踐」展覽現場


設計包括龍美術館在內諸多文化藝術地標的大舍建築設計事務所,正在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舉辦以「敏感的都市性:大舍在上海」為題作展,建築師所做的實踐,在主持建築師柳亦春看來,「是一種對於快速變化的城市環境的敏感回應。」這已然是將建築是為時代的產品,考慮客戶、功能來營建空間。但吸引我的卻是「敏感」二字,都市性意味著市民空間的邊界,時尚或是潮流的尺度,新與舊之間博弈的平衡,更是受到人類肉身的困擾與限制,而這些無疑有待設計師來探索更多的解答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