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林怡君

現任台灣部落行銷總監。

原住民文創找回原住民部落的生機

2015年01月 | 第一期

Lalaban(拉拉板)是指台灣東部花蓮豐濱鄉新社部落中最高的那座山,是新社漁夫捕魚回航時指引的座標。居住在Lalaban山腳下的,是台灣原住民噶瑪蘭族人,1990年代部落中七、八十歲的老阿嬤,開始帶着年輕婦女,重新拾起傳統香蕉絲織布的技藝。


香蕉絲是指把香蕉樹幹的皮,刮除雜質取出纖維後,再經過日曬與水洗等繁複的工序,製作成織布的線材。這與傳統上一般多使用苧麻做織布線材,可以說噶瑪蘭族人的這項傳統工藝獨樹一幟。


但隨着台灣東部海岸公路的開通,快速多樣的工業用品取代了傳統耗時的香蕉絲織物。便利的交通,也導致人口嚴重外流,這種阿嬷的手工藝也跟着式微。直到近20年前,有日本人到新社尋找香蕉絲的歷史時,當地族人才驚覺,原來自己的傳統工藝已經失傳。


後來,新社的噶瑪蘭族人成立了「新社香蕉絲工坊」,以部落中最高的那座山「Lalaban」,作為工坊品牌的標誌與精神象徵,重新復振這項重要的文化資產。部落的阿嬤常常對着年輕人囉嗦念叨:「你們都不重視自己的文化,忘記自己的祖先……」


當然,現在誰也不會再用如此耗時昂貴的香蕉絲,來編織遮風避雨的衣服了。新社香蕉絲工坊不僅找回這項傳統技藝,更運用這項工藝,開發出許多現代的文創產品,比如環保筷套、名片夾、iPhone手機套……,冀盼藉此拉近老工藝與現代人的距離。


這些年,在全球範圍內,民族風的文創設計雖稱不上蔚為風潮,但也有一定程度的漣漪。像上述這樣傳承古老技藝的工坊,在全台灣的原住民部落,稱不上遍地開花,也並非只有一家。


面對全球化和強勢文化的衝擊,越來越多的少數族群,開始思索如何繼承本民族的文化內涵,企圖找回祖先的智慧,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價值所在。而在台灣原住民的部落裡,對80%以務農維生的部落族人來說,除了民族文化的流失外,更為現實的,乃是每天的生計問題。


台灣原住民部落,一如一般農村所面臨的問題一樣,基礎建設差,沒有工作機會,人口外流嚴重,中壯年的出走,部落中經常只有老人與小孩,造成隔代教養,部落缺乏生命力。經濟基礎的薄弱,衍生出許多不良的社會問題,惡性循環。


那麼,所謂的「原住民文創」,除了傳承發揚傳民族文化之外,還有沒有可能與衰敗的原住民部落經濟,連結在一起呢?


這些年,開始有些部落年輕人願意回到部落打拼,他們能運用的資產,除了大山大海外,就是老祖先留下來的人文財富。更具象來說,部落能生產的就是農產品和手工藝品。


文化的傳承,只要不是放在博物館裡的化石,也必須建築在經濟基礎之上才可行。如何找到一個市場,提供穩定的訂單,讓原住民部落的工坊、產銷班,以及願意回到部落發展的年輕人,有穩定的生產,因而有穩定的經濟來源,甚至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吸引其他部落青年回鄉,讓部落恢復生機,傳統文化也才得以傳承與發展。


原住民文創有沒有可能為部落經濟殺出一條生路,有志者正在艱苦的探索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