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文化傳播大使、文化藝術工作者,活躍於展覽策劃、藝術行政及推廣等相關工作。現為氹仔舊城區擔任社區活化、項目推廣及公關傳訊職務,並定期為澳門教育機構擔任客席講師作業界分享、指導及活動評審。
澳門是一個充滿藝文氣息的地方,藝術空間無處不在。在澳門半島,很容易找到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藝術空間,包括博物館、畫廊、展覽廳、文創空間、創意園及藝術咖啡店等,經營模式層出不窮。
但是,要在氹仔找一間舒適寫意,讓人駐足的藝術空間,一點也不容易,除了龍環葡韻的展覽廳外,大家有沒有留意到在氹仔舊城區一條小巷裡(街名:木鐸街),屹立着一間設計簡約的玻璃屋,與舊城區的歷史建築互相融合,這就是氹仔舊城區藝術空間。
藝術空間是藝術家及藝術愛好者聚腳的地方。這個獨特的場所一直在進行空間實驗,嘗試展出各種不同媒材的藝術品,以發揮空間的多樣性,展出作品包括書、版畫、插畫、攝影、雕塑、立體裝置、混合媒材、時尚服飾和ZINE 小誌等。
藝術空間變成圖書館,展出不同主題的ZINE供大眾閱讀。
小小的藝術空間不僅是展覽場所,也曾透過不同的主題,化身成圖書館、電影院、文創空間、藝術品收藏館,並定期舉辦工作坊、座談會和小型市集,展現多元化的藝術形式,直接把藝術融入人們的生活中。空間也定期接待社團和教育機構參觀,並提供導賞服務,讓參觀者了解氹仔舊城區的歷史文化底蘊。除了傳統的展覽,氹仔舊城區近年更開始探索將室內空間延伸至戶外,實踐公共藝術,把藝術融入社區,拉近與大眾的距離,讓藝術不再是遙不可及。
公共藝術包括三個公認的基本屬性和要素:公共性、藝術性、在地性,呈現形式多樣,最早可追溯到古羅馬時期廣場上的公共雕塑,至今仍然隨處可見,如街上的銅像,廣場及公園裡的紀念碑等。說到雕塑,氹仔舊城區近年舉辦了一個戶外展覽,展出澳門藝術家黃家龍的雕塑作品,結合了他標誌性的軍品創作「頭盔」鐘鈴,於戶外空間呈現兩件三米高的大型藝術裝置,作品名字分別是「祈願」和「茶室」。頭盔鐘鈴主要採用藍、綠、黃三種顏色,靈感源自氹仔舊城區的建築物色調,齊齊整整地懸掛在竹棚裝置裡,大眾更可以搖動鐘鈴,許下願望。有趣的是,作品除了具觀賞價值外,還營造了兩個獨立的空間,讓觀眾能夠置身其中,感受空間的質感和溫度,更與自然環境連結起來。於展覽期間,兩件裝置更成為途人的聚腳點,有市民坐在這裡看書、喝咖啡, 有遊客打卡拍照,亦有小朋友在這裡玩捉迷藏及嬉戲,非常熱鬧。
澳門藝術家黃家龍的戶外雕塑作品「茶室」,配置了「頭盔」鐘鈴作品。
總括來說,藝術展示沒有局限於室內或戶外,只要我們能夠好好善用空間,把藝術品與周邊環境互相融合,也能突顯作品的獨特性及空間的可塑性,為整個藝術領域注入活力。於這十年間,氹仔舊城區把展覽延伸至室外,試驗不同空間的可行性,既可引領觀者進一步探索這個歷史景區,讓他們遊走不同角落,感受當中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