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林琪香

旅客,賣文人,現居日本。曾於《明日風尚》、《ELLE Decoration》及《CREAM》雜誌任編輯,現替雜誌寫設計、生活、旅遊等文章討生活。最近開始寫書,首本著作為《好日。京都》。

寺廟經營術

2019年02月 | 第三十一期

丈夫參與的一個建築案子得獎了,我們稍作打扮興致勃勃地參加頒獎典禮。


每組得奬作品的建築師、參與者以及客戶都一同上台領獎,大家都西裝筆挺的,我們這一組便更顯得引人注目,因為我們客戶穿的是袈裟—得獎作品是一幢名為実相寺(Jissou-ji)的寺廟,客戶正是寺廟的住持。


1604JISSOJI_L_23.jpg


寺廟在現代建築比賽中得獎甚為罕見,聽說後來不少建築愛好者及學生都冒名而至。我初次到訪実相寺時也被震懾了,廣闊的前庭旁栽種着一棵樹齡數百的老松,老松後是八角型的葬禮禮堂。建築師山田誠一說,八角型在佛教裡,有着宇宙全體及世界中心的意思,我對佛教一無所知,但走進禮堂時卻感到心裡詳和而安寧。即使場內空無一人,仍能想像到,山田先生及住持希望生者與死者坦然相對,讓生者感受自己與死亡、自然相連的想法。


住持對実相寺還有另一個期望,而這剛好陳示了日本大部分寺廟正面對着的問題。寺廟曾經是日本社區的中心,不獨是成年人祈福、進行喪禮的地方,也是居民聚集、兒童耍樂的場所,然而,老人獨居及家庭核心化的社會趨勢下,寺廟與居民的距離漸遠。尤其是年輕人,除了含觀光性質如清水寺等之外,日常生活裡幾乎不會踏足寺廟。


日本寺廟的經營方式主要分為三類型:(一)檀家寺:檀家指信徒的家族,此類寺廟以替檀家舉行葬祭供奉,境內多設墓園。每年自檀家得到的捐款、墓園的管理費用等為主要收入來源;(二)信徒寺:讓信徒許願祈福的寺廟,除了募捐得來的款項外,亦以售賣守護符、紀念品等方法得到營運經費;(三)觀光寺:像清水寺、銀閣寺等,收取入場費的寺廟。依靠信徒的捐款維持的檀家寺及信徒寺,在寺廟與地區生活文化愈走愈遠的時代裡,難免遇上了經營上的問題。學者鵜飼秀德(Hidenori Ukai)便曾以此作題材,撰寫了書籍《寺院消滅—失われる「地方」と「宗教」》(中譯:寺院消滅—消失中的地域與宗教),討論人口減少、村落的衰頹、葬禮儀式趨向簡化的轉變等,如何令日本寺廟經營步入困境。日本全國共有七萬七千多家寺廟,其中近兩萬家因經營不善成了廢廟,而鵜飼秀德預計在未來的15年,會有多一萬家面臨倒閉。募款、增加財政收入成為寺廟經營者不得不面對的課題。


位於埼玉縣熊谷市的見性院(Kensyou-in)寺現任住持橋本英樹(Hideki Hashimoto),於2008年時自父親手上接過住持一職,沒多久便作出了成為全國話題的舉動。橋本英樹廢除了檀家寺約定俗成的檀家制度,只要繳付三萬日元,便能在寺廟內寄放先人的骨灰,並由住持處理各種供奉儀式。見性院甚至接受以郵遞的方式送來的先人骨灰。其他服務,如過世後的法事、骨灰管理等,全都明碼實價地列明在網站上。此舉讓見性院走出了經濟困境,收入為過往的三倍,但卻引來強烈的非議,主要原因是橋本英樹將宗教商品化,對此,橋本英樹卻不以為然:「我是住持的孩子,我自己也結婚了,實在不能說自己是出家人,只能說是以出家為目的的在家僧侶而已。所以我做法事,只能說是提供服務而已。」提供服務並收取費用,似乎合情合理,事實上,一般傳統寺廟也絕非免費提供服務,只是向來收費保密。橋本英樹透露,自己仍以僧侶的身份接受其他寺廟交托的葬禮工作時,曾收過80萬的工酬,而當中的55萬,是須交予仲介寺廟的手續費。他認為天價而不明確的收費,正是年青一代拒絕採佛教喪神儀式、日本寺廟衰落的要因之一。


環觀京都的神社,不少都市場營銷上努力,像下鴨神社旁的河合神社,因河合的發音Kawai與可愛Kawaii相近,便以祈求可愛之神的名號來吸引女性觀光客。貴船神社則以泡水後才出現的籤文作招徠。佛教寺廟或許因為背着「清心寡慾」的包袱,且有着傳統宗教組織上的制肘,故在經營上諸多限制。但我想不管是現代化的建築,又或是收費方式與傳統不符,其運作、處理儀式時的心意,都不悖宗教的本意,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