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袁紹珊

北京大學中文系及藝術系(影視編導)雙學士、多倫多大學東亞系及亞太研究雙碩士,研究方向為文學及電影。獲「美國亨利.魯斯基金會華語詩歌獎」等多個獎項,曾任美國佛蒙特創作中心駐村詩人,應邀出席葡萄牙等多個國際詩歌節,擔任澳門首部原創室內歌劇《香山夢梅》作詞人。在兩岸暨港澳地區出版過多部詩集。長期從事學術及出版工作,並為台港澳多家媒體撰寫專欄。


文藝即生活:宜居之城墨爾本的啟示

2019年08月 | 第三十四期

「你一定會喜歡墨爾本。」好幾個朋友異口同聲。我去了一趟,果不其然。

曾連續七年被英國經濟學人智庫選為「全球最宜居城巿」的墨爾本,還有眾多美譽—「咖啡之城」、「花園城巿」、「全球體育重鎮」、「澳洲文化首都」、「南半球藝術時尚之都」,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文學之城」。

墨爾本是澳洲出版業的搖籃,但它和其他「文學之城」比拼的,不是大作家的數量,而是自發的、扎根社區的生命力。以墨爾本著名獨立書店瑞丁思 (Readings)為例,它曾被倫敦國際書展評為「全球最佳書店」,發行結合書評、作家專訪、報導文學訊息的《瑞丁思月刊》,並以10%的書店利潤成立致力於社區服務、藝術發展與掃盲計劃的瑞丁思基金會。墨爾本的文藝環境就像一個「魚菜共生」的循環系統,文藝氣息與繁榮的獨立書店文化、節慶文化相輔相成,作家、書商、出版社透過合作共同成長,諸如由《孤獨星球》創辦人成立的文學中心The Wheeler Centre、由民辦轉為官民合辦的「墨爾本作家節」(Melbourne Writers Festival)及「獨立出版聯 盟」(The Small Press Network)等。

除了共生共長意識,墨爾本在培養扶持新銳作家亦不遺餘力,對於一座建城不到兩百年的城巿來說,這樣的文學和出版發展定位相當聰明且具前瞻性。除了民間自發的「新銳作家節」(Emerging Writers’ Festival)、專門扶持青年作家的Express Media,連獨立書店瑞丁思也於2014年創立澳洲新小說獎和童書獎,致力推廣本地文學新人的創作。由此可見,一座城巿的文化力量,不能單靠自上而下的規劃和計算,更需從下而上的創新與冒險。


982f2fd968631a3b5397a98738bfd41.jpg

 維多利亞州立圖書館


文學是人學,在墨爾本,文學就是生活哲學。墨爾本偽文青周日的正確打開方式是這樣的:周末睡到自然醒,約三五知己吃個高顏值的早午餐,穿過古靈精怪的小巷喝一杯Long Black或Flat White,下午帶着小狗跑步,在皇家植物園懶洋洋地野餐,或是到NGV美術館逛大展,晚上吃一頓佳餚,看一場戶外電影,喝一杯產自Yarra Valley的黑皮諾或霞多麗。阮囊羞澀的真文青,則流連在墨爾本巿中心、世界十大著名圖書館之一的維多利亞州立圖書館,靜靜翻書、看免費展覽(我到訪那天正好是書籍裝幀和澳洲圖像詩運動展覽)。如此高大上的圖書館想必讓人正襟危坐了吧?就是坐在那美輪美奐的八角形閱覽區下西洋棋也無任歡迎。

文化不是掩蓋腐臭的香水,而是日積月累的薰陶。讓民眾擁抱大小盛事,享受五光十色的生活,不能單靠城巿規劃者拉牛上樹的一片苦心,而是讓文藝內化為城巿的基因。美好生活是基本人權,墨爾本人才不稀罕甚麼小確幸。

作家蔣勳曾說:「活得像個人,才能看到美。」重視以文藝提升生活品質和民眾素質,官民聯手   讓在地創意發酵,不盲目追求好大喜功卻「離地」的「國際大型」活動,正是商業為主的墨爾本得以華麗轉身的部分原因。墨爾本的文化啟示在於,宜居不只關乎人口密度、水好、空氣好等外在   條件,文化參與感更是關鍵—不是教你非要應政府呼籲到博物館當義工、或去官方派票式的藝術節目當濫竽充數的觀眾;而是文藝即生活,一種在獨立書店買本土作家作品、在咖啡店大談創意   點子,一種「魚菜共生式」、雅俗並存、唾手可得的文化參與感。

墨爾本的座右銘「隨行聚力」(拉丁語Vires Acquirit Eundo),出自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敘事詩《埃涅阿斯紀》,意思是「愈傳播愈有力」。文化的力量在於傳播,達至細水長流生生不息。倘若無法在地化和日常化,那些自以為蜚聲國際、熱鬧幾天的門面功夫,也不過如泡沫一戳即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