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袁紹珊

北京大學中文系及藝術系(影視編導)雙學士、多倫多大學東亞系及亞太研究雙碩士,研究方向為文學及電影。獲「美國亨利.魯斯基金會華語詩歌獎」等多個獎項,曾任美國佛蒙特創作中心駐村詩人,應邀出席葡萄牙等多個國際詩歌節,擔任澳門首部原創室內歌劇《香山夢梅》作詞人。在兩岸暨港澳地區出版過多部詩集。長期從事學術及出版工作,並為台港澳多家媒體撰寫專欄。


星星、路燈與文化深耕──書店開進偏鄉專案

2020年12月 | 第四十二期

興之所至,去了沙溪古鎮一趟。作為茶馬古道上惟一倖存的千年集鎮,這裡除了古舊純樸,還有剛開業的「先鋒書店沙溪白族書局」。


書局藏身於白族民居中,離古鎮中心有半小時路程,沿途只有溪流、稻田,毫無商業氣息,不時看到幾個文青和老外走在「朝聖」之途,村民也見怪不怪了。


01.jpg

先鋒書店沙溪白族書局


街燈VS星星:鄉村復興的開發與保護之爭


從2014年開始,南京起家的先鋒書店在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偏遠鄉村,先後開設了安徽黟縣碧山書局、浙江桐廬縣雲夕圖書館、浙江松陽縣陳家鋪平民書局和福建屏南縣廈地水田書店,沙溪白族書局是它旗下的第五家鄉村書店。


「在地化」是鄉村書店的成敗關鍵——不只是移植與落戶,而在深耕與活化,以書店重建公共空間,甚至集社區圖書館、文化活動中心於一身。鄉村書店在選書、陳設策略與文創產品開發上,亦以「在地化」為前提。沙溪店除了以「劍川」、「滇」、「南詔」等雲南關鍵詞為圖書分類標籤,白族甲馬、瓦貓、紮染製品等,都被打造成時尚伴手禮。


疫情無疑使實體書店的經營雪上加霜。台北誠品敦南店關門、讀庫甩賣書籍、單向街眾籌求援,連紐約的Strand、三藩巿的City Lights及巴黎莎士比亞等著名獨立書店也面臨倒閉……這時候還把書店開到偏鄉去,能賺錢嗎?


上世紀下半葉始,各地知識份子不約而同以「返鄉」作為社會運動或烏托邦實驗的手段。諸如美國嬉皮士的「回歸土地」運動(back-to-the-land movement)、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的土地復興,乃至台灣、香港近年的青年務農和鄉村保育等。


以內地著名文化人歐寧為首、2011年啟動的「碧山計劃」,正是接續晏陽初、梁漱溟的鄉村實驗和克魯泡特金(Peter Kropotkin)的無政府主義思想,重啟農村的公共生活的代表。在失衡的城鄉關係和全球農業資本主義引發的危機中,它試圖以文藝的方式,摸索出一條農村復興之路。


鄉村實驗最常面對的,是開發與保護的兩難——村民想現代化、修路燈和賣門票,遊客想保持原生態,來看星星和桃花源。飽受政府干預和社會質疑的「碧山計劃」,數年後也在爭論中凋零;幸而鄉村書店專案,至今仍熱情未冷。


以延續性為前提的文化深耕


沙溪白族書局給我的最大驚喜,是在收銀台上發現澳門策劃出版、葡萄牙作家薩拉馬戈的《修道院紀事》中譯本。此書是回歸前澳門文化司署和花山文藝出版社合作推出的「葡語作家叢書」之一,屬最早把葡萄牙優秀文學作品引進華文圈的出版計劃。24年前的舊書了,在澳門一直乏人問津。


我問店員,這書賣得怎樣?


「店員人手一本。姐你內行啊!口耳相傳的好貨,很多人專門來找。」


誰想到雲南偏鄉、澳門、葡萄牙,靠一本書的流通,默默結成了千里書緣?這大概就是書的魅力所在——書籍出版,非為個人的揚名立萬,而是以延續性為前提的知識傳播與文化深耕。


02.jpg

澳門出版的《修道院紀事》中譯本


先鋒書店老闆錢小華曾說:「關注鄉土就是關注中國」,「越鄉土越國際」。從「文化深耕」的層面來看,就不難理解何以把容易賠本的書店,而非電影院或劇場開進偏鄉。


在反全球化、逆城巿化的浪潮下,對只有「返鄉下探親」概念的澳門人來說,城鄉問題真的無關痛癢?以澳門帶動橫琴、有城有鄉的大灣區規劃,不是已迫在眉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