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梁俊鵬

曾任職香港最暢銷時裝周刊編輯,並為多本國際時裝雜誌撰文,亦曾為香港著名影視明星擔任形象指導,多年獲邀出席倫敦、紐約、米蘭、巴黎時裝周及巴塞爾鐘錶展,見證時裝行業的發展和轉變,默默看時裝巨輪轉動。

時尚品牌設計師的種族和性別多元

2023年10月 | 第五十四期

電影《小魚仙》找來非裔歌手Halle Bailey,《Barbie》也有亞裔的劉思慕出演。電影作為世界性的文化傳播工具,很早已有這種多元化的選角覺悟。在時裝界也有這個現象嗎?奢華時尚品牌的創意總監之位有如電影主角,或多或少影響品牌的叫座力,今次就由幾個奢侈品牌巨頭察看端倪吧。


最近,法國開雲集團(Kering,擁有Gucci、Saint Laurent、Bottega Veneta等品牌)任命明星設計師Jonathan Anderson的得意門生Seán McGirr為Alexander McQueen的創意總監,取代卸任的Sarah Burton。目光銳利的網民發現,集團的創意總監陣容,已換成全白人男性,引起廣泛討論。其實近年來,隨文化交流活躍,奢侈品集團生意涉足全球,集團對創意總監的種族多樣性已有較深切的考量。Louis Vuitton則曾任命非裔的Virgil Abloh主理男裝,取得巨大成功後,再請來饒舌歌手Pharrell Williams接任,一樣話題性十足。法籍黑人設計師Olivier Rousteing也在Balmain擔任創意總監長達12年。Kenzo的創意總監則由日本街頭服飾傳奇人物Nigo就任。


03.jpg

Seán McGirr接任Alexander McQueen的創意總監(圖片來源:Alexander McQueen官方instagram)


01.jpg

Nigo與Pharrell Williams在奢華時裝界地位超然(圖片來源:Nigo官方instagram)


在性別多樣性方面,雖然女性佔奢侈品銷售額的60%以上,亦在下游的生產服裝勞動力中佔據主導地位,但女性也不容易奮鬥成為品牌創意上的靈魂人物。法國收入最高的四個品牌中有三個選擇由女性擔任創意總監:Chanel由Karl Lagerfeld的左右手Virginie Viard掌舵;Hermès 與Dior的創意總監分別為Nadrdd Vanhee-Cybulski和Maria Grazia Chiuri,但巴黎時裝周其他備受注目的品牌大多數還是由男性主導。放眼意大利,在米蘭時裝周上,64場時裝秀中,有22場是由女性作主,但她們大部分是品牌的創始人或擁有人,例如與Raf Simons共同設計Prada的 Miuccia Prada。獲品牌聘用擔任頂級創作職位的只有Jil Sander的Lucie Meier和Sportmax的 Grazia Malagoli。

 

創意總監,甚或品牌其他高層的種族多元化,首先需要時間經營。現在叱咤全球的奢侈品品牌大多來自歐洲,從來也是根深蒂固地為了服務歐洲的主流社會,直至上世紀後期,生產線、客戶來源開始全球化,才會有業內人士種族多元化的意識。其實欠缺多樣性,更致命的原因是行業的結構性問題。要打造一位明星級的創意總監,幾乎由最初的一步,也很難達致種族的多元化,皆因著名時裝學院的學費就不是普通家庭可以輕易負擔,及後要加入奢侈品牌,實習生幾乎無薪,成功入行後,初級員工的薪水一般也很微薄,就因這經濟問題,相信已自然篩走了不同背景的人。


此外,創意總監不像其他如市場推廣、財務等職能,其所需的技能要求往往很模糊,要品牌訂立多樣、公平的聘用標準相對困難。現有市場上的創意總監雖然仍以修讀時裝相關學科的專業人才為主,但偶有模特兒、文化工作者、演藝人士亦能擔當此職。想自立門戶?難免要依靠家人支持創業,要打通時尚圈的人際關係,但最後,往往是「看起來像時裝設計師」的刻板印象才有更大勝算。


時裝行業內的創作巨頭大多數擁有細密心思,較女性化的思考頗受追捧和接受。其實與其他行業相比,時裝界的包容性也算是相當高的。


02.jpg

模特兒的種族多元化很早便起動了(圖片來源:Balmain官方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