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林小雯

生於澳門、現居紐約,從事獨立策展、寫作及藝術教育工作。2019年擔任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澳門展區策展人,並曾任職於紐約市文化局、美國華人博物館、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等機構。北京大學中文及藝術學雙學士,紐約大學藝術行政碩士。

被淹沒的時代——紐約藝術速寫

2018年10月 | 第二十九期

U8AIFvVz.jpg

紐約時代廣場,攝自本文作者,2018年夏。


紐約的時代廣場沒有黑夜。

 

只待夜幕降臨,時代廣場上五花八門的廣告幕牆便紛紛展現出爭妍鬥麗的姿態,在這個世界的十字路口上,每一片以分秒計費的廣告屏幕,連同廣場上每一個奇裝異服的街頭藝人,都極盡所能地賣弄着聲色。廣告娛樂、文化藝術,一時間變得難分難解。

 

正是在這樣一個早已擁擠不已的廣場上,夏日裡不知哪天開始,忽又平添了一座巨型的木製裝置,長得既像是海洋生物的骨骼,又像是深海沉船的殘骸。一根根安靜地朝着天空生長的木枝架,以及裝置前方若有所思的女身雕像,與周遭的斑爛和喧鬧形成強烈的對比,路經的途人都不其然為之仰視。

 

藝術家把這個裝置稱作「甦醒」(Wake)。船首的女身是一座真實雕塑的複製品,原版的雕塑用於裝飾一艘19世紀的美國船艦,名為「夜鶯號」(USS Nightingale)。這「夜鶯」指的是19世紀美國一位紅極一時的歌劇明星詹妮.林德 ( Jenny Lind ),由於擁有動人的聲線,來自瑞典的她被人們稱作「瑞典夜鶯」(Swedish Nightingale)。

 

19世紀的美國,航海貿易帶動了紐約經濟的迅速發展,飛剪式帆船(clipper ship)的啟航成為經濟和技術發展的指標。也在其時,文化娛樂的需求遞增,詹妮.林德成為了美國大眾爭相追捧的名人。於是,1851年,當一艘新型飛剪式帆船被投入使用,美國人便給她賦予了「夜鶯號」的名字。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夜鶯號」的故事並沒有就此終止,這艘船艦後來被用作運載黑奴,諷刺地成為美國黑暗發展史的一部分;她又在美國南北戰爭中被使用,戰後被用作北極勘探和商業貿易,直到1893年沉沒——「夜鶯號」和她所書寫的時代,一同被北大西洋的海水所淹沒。

 

藝術家想通過他的藝術裝置,召喚一個被淹沒的時代。但他的野心還不止於此,「甦醒」不過是他作品的一半,在另一半的作品中,他設想着讓沉沒的「夜鶯號」再次「啟航」(Unmoored)。藝術家和科技巨頭合作,開發了一款手機應用程式。程式啟動後,通過手機對準「夜鶯號」的殘骸,會突然發現船艦被一點點修復還原。當鳴笛響起,「夜鶯號」便再次啟航,航行在時代廣場的上空,並和從四面八方而來的船艦交匯——這次,被淹沒的,是一整個時代廣場。

 

如果說「甦醒」是在呼喚紐約城市歷史中的榮與辱,那麼手機混合現實的虛擬世界裡所暗喻的,卻是全球暖化影響下,這座城市的未來……委約藝術作品的機構僱來了導賞員,和佇足的途人談起了這些藝術創作的源委。有人在聽到那些歷史的解說後不禁百感交集,有人則純粹對虛擬影像嘖嘖稱奇;有些對全球暖化的問題憂心忡忡,也有人聯想到議題背後的政治角力而揮袖而去;有人想在裝置前方自拍留念,也有奔走了一整天的遊人,只想在基座上稍作休息。導賞員已經學會了,甚麼時候上前解說,甚麼時候只需要熱心地給途人按上攝影機的快門。

 

有一次,導賞員跟一個途人說完那一堆官方解說,那途人卻和她說,你知道嗎?藝術最好的地方在於,你不用給出任何的解說,它本身就已說明了一切。導賞員愈來愈能認同那人所說的話。到後來,當人們指着那裝置問她那是甚麼?導賞員會反問:「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