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林小雯

生於澳門、現居紐約,從事獨立策展、寫作及藝術教育工作。2019年擔任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澳門展區策展人,並曾任職於紐約市文化局、美國華人博物館、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等機構。北京大學中文及藝術學雙學士,紐約大學藝術行政碩士。

每天繪一朵藍果麗─記Tattfoo Tan的環境藝術工作坊

2019年12月 | 第三十六期

秋日的週末,紐約曼哈頓下城文化協會在總督島(Governors Island)的藝術中心剛剛落成,協會舉辦了一個藝術工作坊,主持人是藝術家Tattfoo Tan,他的創作與環境及社區議題密切相關,我很久前就想深入了解。


工作坊在一個明淨的小房間裡進行,名為「治癒人以治癒土地」(Heal Humankind in order to Heal the Land),我們參與的第一個練習是製作藍果麗(Rangoli)。這是一種源自印度的民間藝術,通常由白色或彩色的麵粉製成。Tattfoo說,在南印度,人們每天清晨會在家門前的地上繪製這種地畫,白天任由飛過的小鳥、路過的小狗把麵粉吃掉……隔天人們又在地上繪上新的藍果麗。印度人相信,藍果麗是獻給神明和自然的禮物,人們也借藍果麗的易逝體會世間一切事物的無常。


為了方便我們學習藍果麗的製作,Tattfoo在地上擺放了小石頭的矩陣,提供參考定位,他又準備了一個曼陀羅形狀的圖案,把原來複雜的結構拆解成幾個簡單的步驟,讓我們跟着描繪。材料方面,他找來了一些從古代便開始種植的谷物種子以代替粉末,他說這種材料本身就提醒着我們與土地之間由來已久的關係。我忍不住嗅了一下這些種子,自然的氣息撲鼻而來,夾雜着我們對人文與歷史的想象。


當參加者一同完成了藍果麗的繪製,Tattfoo便讓大家一同圍坐在作品的周圍,開展更多的活動,比如呼吸與靜坐,想象身體變成樹木;又比如運用每個人不同的聲音,朗讀關於季節輪換、萬物生長與死亡的詩篇。我忽然察覺到,這些活動充滿了儀式感和原始色彩,藝術家就像是古代的巫師,我們變成原始部落的族人,藍果麗成為了我們的圖騰。讓我挺驚訝的是,原來一些非常簡單的物件、聲音與行為,就能塑造人們的想象與靈感,讓我們感受平常忽視的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親密無間的關係。


WeChat 圖片_201910141502531.jpg

 

Tattfoo便是透過這樣的練習,試圖在人們的思想中播下種子,讓人們體驗自己與宇宙萬物間的關係,對所謂的外物產生感應與同理心。他認為人們只有意識到這一點時,才能找到治癒環境的可能,這便點出了工作坊主題─「治癒人以治癒土地」。事實上,Tattfoo研習了世界各地許多不同的傳統文化習俗,將類似的練習繪製、編寫成一百頁的活動教材,名為《新版地球修復教案》,他希望通過這本教材,讓更多的人參與這個人心與地球的修復計劃。


Tattfoo的藝術實踐讓我們看到了當代藝術的另一種可能,它重新思考藝術與生活、社會之間的關係,藝術創作不再是為了成就美術館與畫廊裡擺放的藝術品,它可以是教育,也可以是社會倡儀。他的實踐也同時激活了那些傳承已久的古代習俗、自然觀與生命觀,他持之以恆地在社區開展的每一個藝術工作坊,都像是在繪製一幅稍縱即逝的藍果麗,每日為之,供予天地,卻不留痕跡。


參考資料:Tattfoo Tan的網站:www.tattf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