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林琪香

旅客,賣文人,現居日本。曾於《明日風尚》、《ELLE Decoration》及《CREAM》雜誌任編輯,現替雜誌寫設計、生活、旅遊等文章討生活。最近開始寫書,首本著作為《好日。京都》。

鬆散美學

2018年02月 | 第二十五期

06_林琪香_01.jpg

金森正起造的琺瑯碟及三谷龍二的木叉子


「這些器皿的比例不正確啊。」某天藝廊的老闆這樣跟我說,他指的是某些參與我們企劃的展覽的日本陶藝家作品。聽罷覺得有哪裡不妥,一時之間卻說不出理由。幾天下來一直想著同一個問題,後來跟工藝家朋友們聚會,談話間才突然明白自己感受到的違和感所在——比例正不正確、邊緣是否垂直、角是否夠直,大部分當代工藝家似乎都不大在意了,他們追求的是一種「鬆散」美學。


日文字中有「ゆるい」(音:YURUI)一詞,意指不嚴謹、不工整,多用來形容規則,又或是一些有缺陷的家具等等。近年被年輕人用來形容生活態度,好的說法是平靜安穩、怡然自得,壞的說法是粗枝大葉,最近也不時被拿來形容美術品。我一直找不到合適的中文詞語將「ゆるい」直譯過來,比較貼切的詞,可能就是「鬆散」了。


「鬆散美學」是不刻意的,對完美完整沒有過度的要求,例如嚴謹的圓是用圓規畫成的,而「鬆散美學」下的圓,就是隨便用手勾畫出來的,每邊的直徑或都會有微妙的差異,卻正因為這差異而讓人感到寬心。杯子即使不對稱也沒關係,人像雕塑面目模糊反而更能傳達表情。不拘謹,因而讓觀者也自在。


作品太過鬆散的話予人雜亂粗疏的感覺,如果在鬆散之餘又見精緻,是工藝家費煞思量的課題。我所認識的工藝家之中,對「鬆散美學」拿捏得恰到好處的,就是木工設計家三谷龍二,以及金工藝家金森正起了。三谷龍二在日本很有名,他每次舉辦展覽,商品總是賣得一乾二淨。我擁有他的木叉子,三根腳的木叉子是人手雕成的,每根腳都有細微的差異,有時又不免有點歪斜。手把的位置被削上細緻的刻紋,使它握起來感覺更為溫暖。三谷龍二設計的木盆,經常被年輕的工藝家模仿,然而很奇妙地,即使形態相近,三谷龍二的作品始終流露出獨一無二的舒坦氣氛。或許是因為盤子的重量、木材的厚度,也因為不平衡的線條令它看來更為人性化。


金森正起是日本首個將搪瓷化為工藝品的工藝家。搪瓷向來是工業製品,用來製作座地的暖爐、煤氣爐的面板等,搪瓷鍋、搪瓷器皿也極為常見,然而全都是在工廠裡以機器製作的。不管是素白或是色彩艷麗的搪瓷,色彩都是平均的,而這幾乎成為了搪瓷製作技術好壞的其中一個基本標準。金森正起卻打破這規矩,他製作的白搪瓷器皿,釉藥不平均,往往滲透出搪瓷鐵胎的暗黑色澤,白搪瓷器皿如雲如霧,有一種莫明的詩意,極吸引人。造沙拉碗時,用轉輪(Wheel)製作出來鐵胎都是完美的半圓,金森正起卻對這完美感到納悶,寧願再親手費工夫一敲一打為其增添凹凸紋理,紋理隱約得幾乎非肉眼能察覺,然而柔軟氛圍卻具體呈現了。


「鬆散美學」不只見於工藝之上,也見諸生活上甚至店舖的營運之上。三谷龍二在開設松本的店舖兼藝廊10cm時,便決定放棄傳統上充滿規劃性的方式,沒有定下展覽的規律,也沒有刻意定下往後活動的方向等等。位於名古屋一家名為22的Selected Shop,是被公認的時尚店舖,店主Toshiko Iwada卻經營得極為隨性,數百呎的小店內,時裝、書籍、身心障礙人士製作的精品等包羅萬有。10cm與22,都因為鬆散,反而更能彰顯店主的生活主張。


日本的「鬆散美學」,似乎是孕育於經濟泡沫爆破之時。泡沫爆破後,人們開始對以往奢侈華麗的美學有所懷疑,對生活真正的本質有了新的看法,比起能顯示自己身份地位的精品,更重視能教自己悠然自在的產品。早幾天我去見製作非常「鬆散」的雕塑的陶藝家鈴木隆,他說的一句話教我尤其印象深刻,在此引用以作此文的總結:「很酷很完美的作品,展示了很酷很完美的生活態度,是不少人都嚮往的。然而,人啊,有時會很土氣、很懶散、很多缺失。這樣不是也很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