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近年區塊鏈概念的深化和普及,相關技術逐漸滲透到各個產業中,在文創領域亦大有應用,為其產業發展帶來新的空間。本期「文創焦點」邀得澳門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王忠教授,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為讀者介紹區塊鏈技術在文化創意產業的應用場景及商業模式所帶來的變革。
一、區塊鏈起源
區塊鏈是一項技術,其出現是技術發展和整合的結果,但也有其文化背景,即1970年代的西方無政府主義運動中出現的「密碼朋克運動」。無政府主義者極端不相信政府,甚至不相信任何人類組織。他們主張政府要透明,而普通人要有私隱,而且社會必須要保護個人私隱。他們堅稱,沒有私隱就沒有自由,由此,自由社會也就不可能存在。為了確保私隱不被侵犯,他們以密碼學和代碼為工具與政府周旋,致力於建立安全、自由的網路世界。我們熟知的維基解密的董事朱利安 ‧ 阿桑奇就是「密碼朋克」的一員。
1993年3月9日,「密碼朋克」Eric Hughes發佈了一篇一千六百多字的《密碼朋克宣言》(A Cypherpunk's Manifesto),明確提出開放社會需要匿名交易,要做數位貨幣。這個宣言指引着「密碼朋克運動」的發展。無數頂級的駭客、「密碼朋克」不斷嘗試,最後在2008年11月1日,名叫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人在網上發佈了比特幣白皮書《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提出比特幣(Bitcoin)的概念,並於2009年1月3日正式「挖出」了第一組比特幣。這是世界上第一種沒有發行方的、「去中心化」數字貨幣,其產生所依賴的技術被中本聰稱為區塊鏈(Blockchain)。
二、何謂區塊鏈?
目前中國政府正在組織專家起草區塊鏈的國家標準,據參與其中的一位專家介紹,在這個國家標準中,區塊鏈的定義是這樣的:使用密碼技術將共識確認過的區塊按順序追加而形成的分布式帳本。這是比較專業的一個表述,這裡我們儘量用通俗的話做一解釋。
1. 區塊鏈帳本
區塊鏈技術目的是構造一個安全的數據庫。這個數據庫記錄訊息(記帳)的方式是很特別的。我們打個比方來說。如同我們日常用白紙記帳,第一頁記滿之後,記第二頁,第二頁記滿之後將第一頁拍照,微縮後貼在第二頁空白處,然後記第三頁,記滿之後將第二頁拍照,微縮後貼在第三頁空白處。這樣,如果有人改了第1頁或者第2頁任何內容,把它與第3頁的照片做對比,就可以被發現。以此類推,記到第10,000頁的時候,第10,000頁上面空白處的那張照片裡面包含了前面9,999頁的全部訊息,如果有人在上面做一個小小的改動,就可以通過算法立刻發現,這種方式就是所謂的區塊鏈帳本。
事實上,修改區塊鏈帳本是非常困難的。因為篡改者需要在短時間內把所有的帳目重抄一遍,然後一頁一頁拍照,還需要不被發現,難度是無限大,所以目前為止,區塊鏈沒有出現過被篡改的情況。
需要補充的是,所謂的「拍照」並不是真正的拍照,保留的也不是全部的訊息,而是類似一種訊息的「指紋」,是通過哈希(HASH)算法算出來的一個只有256位字節的標準文件。也就是說,區塊鏈上的數據只是數據的「指紋」,得到授權之後使用者才可以在數據庫訪問全部資料。
2. 非對稱加密
非對稱加密是加密貨幣的基礎。不過,非對稱加密並不是一項新技術,在現在的網路中已經廣泛應用。這裡也可以看出區塊鏈技術其實是對現有技術的整合。
在區塊鏈帳本中,為進一步確保安全,尤其是避免彼此知道對方的身分,需要秘密記帳,其方式就是每個人掌握一對密鑰:公鑰和私鑰,公鑰和私鑰是對應的,公鑰是可以公開的,而私鑰需要保密。與對稱加密不同的是,非對稱加密的加密和解密不是用同一個密鑰。區塊鏈中,當接收他人轉帳時,收款地址(公鑰)是公開,資產轉入之後,持私鑰才可以「解密」它。
3. 分布式帳本
傳統上,實體帳本只有一個正本或少量副本,存在不安全性。比如,如果銀行資料受駭客攻擊,交易記錄丟失,可能給客戶帶來財產損失。或者銀行倒閉或隨意扣取客戶的資金,客戶的損失可能就不易追回。而區塊鏈則基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其每個節點都可以同步記錄全部帳本的交易記錄,即區塊鏈技術可以把帳本複製到每一個節點,使得每一個節點都有一個一模一樣的帳本。
分布式帳本上每個節點的交易都會在全網廣播,資產的數量變化也可以進行追蹤和溯源,為資產的流通和交易提供了極大的便捷。
4. 分布式共識及交叉驗證
因為區塊鏈每個節點都在發生訊息的交換,也都在記帳,如何確保不同節點的帳本是統一的一個帳本,而不是一個節點一個帳本呢?這就需要引入共識機制。這是中本聰解決的主要問題。
所謂分布式共識,就是每一個節點通過自己私有的訊息來驗證一個說法是不是事實,把每個人的意見匯總到一起,就像從不同的維度交叉討論一樣,最後彙聚到一起,證實或證偽某個「主張」,各個節點此時此刻的共識,就叫做「分布式共識」。這個過程使得訊息變成了「事實」。簡單來說就是每個節點記帳的時候記的內容都不一樣,但最終只有一個「主張」被認可,從而形成統一的帳本。
在此意義上,區塊鏈實現了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創舉,即創造了一本沒有假帳、不會出錯的帳本,因為,每一頁帳都是由每一個節點在彼時彼刻的共識。
5. 激勵機制
為甚麼不同的人會願意進行交叉驗證爭奪記帳權?因為有獎勵。這是區塊鏈的核心價值,也是中本聰洞悉人性的體現。
在「去中心化」的區塊鏈中,甚麼樣的人有資格記帳?首先是工作量證明。必須消耗一定的工作時間和電力(使用顯卡或CPU)之後,才有資格記帳。當然,也並非消耗最多的人一定能獲得記帳權,因為也會有隨機概率的問題。那麼,為何人們願意持續地參與這個系統來記帳,這就引入了「通證」(token)激勵這個概念。「通證」是數字資產的表示,具有使用權、收益權等多種屬性,只要人們認可,它就可以流通。在中本聰設計的區塊鏈中,通證就是比特幣,它是一種數位資產,也可以進行交易。區塊鏈設置成每10分鐘記一次帳,搶到記帳權的人會獲得50個、25個、12.5個‧‧‧‧‧‧(每四年減半)比特幣的獎勵,而且也能獲得比特幣在區塊間轉帳的交易手續費。這種收益是直接的,有時候是立竿見影的,所以具有一種魔力吸引人不斷地參與其中。
6. 智能合約
在現實世界中,雙方訂立合同之後,若其中一方反悔,合同很難執行下去。區塊鏈通過設置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來解決這個問題。智能合約是一種特殊協議,當條件觸發會自動提供、驗證及執行合約。它允許交易沒有第三方參與的情況下進行,這是區塊鏈被稱之為「去中心化」的重要原因。智能合約包含了相關交易的所有訊息,而且這種交易是可追溯的,不可逆的。儘管區塊鏈的參與者彼此陌生,但區塊鏈運用其有約束力的數字化協議創造了彼此之間的信任。這種信任是未來數字經濟的基礎,意義深遠。有見與此,2015年《經濟學人》雜誌把區塊鏈稱為「創造信任的機器」(trust machine)。
三、區塊鏈背景下的文化產業
區塊鏈技術是一個理念創新,而且也正在與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融合,在促進訊息共用、創新商業模式、優化業務流程,降低運營成本等多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可以說,區塊鏈應用到任何一個行業,都可以給這個行業帶來顛覆性的變化。文化產業也不例外。
1. 版權產業將得到極大的發展
文化產業在一些國家被稱作版權產業,這是因為文化產業的不同形態,圖書、音樂、影視、動漫、遊戲等,其資產屬性都是版權。在區塊鏈技術環境下,版權產業將經歷爆發式的成長。
首先,版權數量將大幅增加。借助區塊鏈,原來沉睡的海量的藝術作品或者普通大眾的作品,都將因獲益的可能性而上鏈,並通過交叉驗證形成版權,這將鼓勵更多的人將作品上鏈。
第二,版權的真實價值將會被發掘出來。版權的購買,之前一般針對企業,個人基本是沒有通道的。這種情況在文化資產跟數字技術結合,形成數字資產之後,仍然沒有改變。但在區塊鏈中,通過版權資產的通證化,版權價值可以拆分為很多份,普通人就可以購買了。這種版權的通證化其實就是版權資產的證券化,在眾多普通人的參與之下,將徹底盤活版權市場,使版權的真實價值被充分挖掘出來。
第三,維權將變得非常容易。區塊鏈中所有的訊息,其產生,使用,整個生命週期,都以時間序列記錄下來,並可以追溯,因此版權的確認將非常簡單,維權也將不再費時費力。所有權人通過區塊鏈提供的證據,可以向知識產權局、法院舉證其合法權利。如北京互聯網法院的「天平鏈」就利用區塊鏈進行侵權事實的認定,效率非常高,成本也非常低。騰訊公司、北明公司於2019年7月聯合打造的「至信鏈」,也是司法區塊鏈的典型。
此外,區塊鏈上的訊息永遠不能被刪除,侵權、造假這種行為如果被發現,對於行為者本人的負面影響將會是長久的。這種威懾力量,也會抑制上述行為的發生,推動建立誠信社會。
2. 企業將由「中心化」向「生態化」轉變
互聯網起步之初,被寄予促進開放平等之厚望,但令人遺憾的是如今的互聯網實際上已經形成了寡頭控制、「中心化」的局面。很多知名的互聯網企業彙集了大量使用者的訊息,然後去濫用,去變現,但用戶並未從中獲利。
區塊鏈將改變這種局面,借助區塊鏈帳本、激勵機制,企業、客戶、員工以及合作夥伴都能成為「幣東」(stake user),他們建立合作規則,消除「圍牆」,各方都變為企業生態社區的建設者,也成為最終的獲利者。
具體到生產過程,區塊鏈因其由多節點、多主體參與、智能合約等特點,有助於打破傳統文化產品生產、分銷與消費環節之間單向、線性、封閉的訊息交流模式和遲滯的訊息處理模式,推動各環節間產生高度的訊息互動和交換,快速生成協議和進行結算,確保了向市場推出受歡迎的文化產品或提高服務品質。
3. 產業鏈和新的贏利點將被拓展和發現
理論上來說,萬事萬物都有關聯,但發現事物的聯繫並非易事。區塊鏈中有各種各樣的參與者,在參與區塊鏈運行的過程中,產業之間的關聯性就會顯現,贏利點隨之也會日益清晰,這些都有益於相關參與者的業務拓展。
北京有一家企業正在參照歐美體育俱樂部制度,嘗試建立中國的音樂俱樂部,具體設想是把全國各個城市的KTV都引入到區塊鏈中,彙集和整理各種訊息,匯集人氣,然後開展音樂賽事(是指如同歐洲足球聯賽式的、真正的音樂賽事,而非電視台那種彩排過的選秀節目)及相關的一系列活動,以推動中國音樂產業的發展。這是一個很有意義也比較可行的設想,以賽事為核心引入眾多參與者,並延伸產業鏈,挖掘贏利點,形成良性循環。
4. 個體創造力將得到最大程度的彰顯
區塊鏈時代可以說是個人創業最好的時代,創業者只需要專注業務,形成原創作品,無需借助「中心化」的平台即可上鏈確權,通過分布式邏輯就可以拓展產品市場,流通轉讓個人知識產權,實現個人才智的變現。
當一些明星已經形成自己的IP效應時,與其有關的幾乎一切都可以數字化、資產化,然後進行通證,通過分布式加密存儲向粉絲發送,可以獲得IP價值的最大化。
通過人的價值的實現這一個方面,我們已真切地理解了互聯網如何在區塊鏈的介入之下由「訊息網」轉變成為「價值網」。
5. 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將得到緩解
融資難、融資成本高是長期困擾中小企業發在的難題,其原因在於中小企業本身處於發展初期,往往徵信不足,也在於金融機構比較難以掌握中小企業的真實情況。區塊鏈具有快速交叉驗證、系統自動觸發的技術優勢,加之上鏈企業訊息真實、透明,交易記錄永久且不可篡改,消除欺詐隱患,使得金融機構可以快速掌握真實情況,決定是否給予融資安排。
四、區塊鏈技術應用的困難與局限
根據區塊鏈的特性,很多專家描繪了區塊鏈可以進行應用的場景和行業,包括金融服務、醫療健康、教育、物聯網、共享經濟、通信、社會管理、慈善公益,文化娛樂等。不過,由於區塊鏈的「高認知」門檻、以及「中心化」機構為保住現有利益而不願意加入,且通證協議較難形成,造成區塊鏈發展面臨一定困難,區塊鏈的實際應用場景目前還不算多。但從歷史來看,技術的發展是不可阻擋的,加上國家政策的積極引導及推動,區塊鏈的應用將會快速推進,包括文化產業在內的各個行業對此要給予高度關注。我們相信,區塊鏈將會極大改變當前的商業模式,讓商業邏輯更加民主和多元,從而讓產品更加豐富,讓人們生活更加美好。
王忠
博士,澳門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教授,文化產業研究課程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文化哲學、科技與社會研究,近十年來聚焦於文化產業理論、科技與文化產業融合、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產業的社會學、歷史學研究等領域。單獨及合作出版著作七部,發表學術論文四十餘篇。研究成果曾獲得中央領導批示及被《新華文摘》轉載。澳門城市大學首屆「卓越教學獎」和「卓越科研嘉許獎」獲得者。兼任澳門文化創意產業協會會長、廣東青少年研究智庫顧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