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共想・共活」:社福界與藝團聯手的合作模式

2023年11月 | 第五十四期
文/羅德慧 圖/施援程、受訪者提供

pic link_01_cn.jpg   pic link_02_cn.jpg


「共想・共活─社區藝術項目」,是澳門特殊奧運會及舞團「四維空間」於2021起合作推出的項目,藉著安排不同的肢體與戲劇老師,與一班輕至中度智障人士一同上課、分享、進行演出呈現,並接觸、欣賞、「玩」藝術,讓藝術能進入他們的世界中,令他們可以表達自己多一點。計劃先是一年性的計劃,可是2020年深陷在疫情之中,很多計劃未能如期完成,於是兩個團體決定再度申請,亦入選了文化局2021-2024的跨年度資助計劃,可以有更長的實踐時間。

 

特奧會市場及推廣職務主管李蔡安(Alma),自己本來也有學習藝術,進入特奧會後決定以肢體、戲劇等方式,嘗試開啟智力障礙人士的想像力與情感表達,也讓他們與外界有多些接觸,於是找上了四維空間這個以舞蹈創作為主的藝團。「他們(智障人士)接觸藝術的範疇都是比較靜態的,畫畫、陶瓷這一類,但希望改變一下,變成肢體、戲劇這一類,希望他們有多些接觸外界的機會,有豐富的觀感,也有多一點社交互動,想他們展示更多元化的東西。」Alma形容,他們平時接觸的人不多,「平時已經是一個小島,很久沒見到人」,新的老師進來也會好奇,特別想跟他們有交流,認識新的人。


07.jpg

澳門特殊奧運會的Alma(左)與四維空間的代表陳小芳(右)。(圖/施援程)


培養不易 要持續更難


第二期的計劃需時三年,才能逐步驗證學員的轉變,Alma認為十分合理,「就算運動員訓練最少都要五年啦」,再加上學員各自的肢體活動能力、協調能力、記憶力有差異,有時會身體不適、情緒不佳,或根本無法記住自己排練過的內容,令由排練至呈現這中間的過程困難重重,成員又因為不同狀況需進進出出,這個過程對老師與工作人員而言,也要付出極大的耐心,老師也必須要隨時調整,接受任何突發的狀況。但從走出第一步開始,學員的轉變也有目共睹。負責統籌項目、四維空間的陳小芳,就見證了學員的投入:有人如何從不願開口說話到可以上台表演,甚至指揮別人,又或者「在人前表演」所獲得成功感,如何成為令他們練習的動力。


09_edited.jpg

特奧會期望計劃可以令參加者有更多機會接觸外界,增強他們的表達能力。(圖/受訪者提供)


要維持學員的學習成果與熱情殊不簡單,要令到殘疾人士相關的藝術項目持續進行,一樣充滿不確定性。社工局現時有專項的藝術項目資助,資助殘疾人士機構等申請,但都是以「開藝術班」這類內容為主。作為機構,他們若想要持續開展像「共想・共活」這類長期性的項目,就必須要找到合作的藝團,才比較有機會可申請到其他的資助計劃。否則,單以一個社會服務類的機構,在現有體制下很難可以找到相應資源令項目持續進行。「現在政府都很鼓勵多個團體合作,其實有時他們都對,都要平衡你計劃執行的可行性,我知道你根本就沒有藝術、戲劇相關的專業人員,我批你做什麼?你都做不到,效果可能出來不好,我都明白,但是相對來說我們沒有這麼多資源去請這些專業人員回來。」提及是否有機會與資源豐富的博企合作,Alma就表示,擔心合作會令項目變質,因此這方面的顧慮仍是甚多。

 

雖然未知計劃的下一步走向,不過Alma認為,讓殘疾人士能接觸藝術,最能令他們可以表達到自己,也有最強的傳播性。澳門近年似乎在展能藝術是獲得多了一點關注,她也希望「共想・共活」義工的加入、以及即將在來年進行的入校分享,都可令公眾更能同理殘疾人士的生活狀況,令社會共融不只停留在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