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探索藝術行政

2016年10月 | 第十七期
文/李嘉耀

講到藝術行政,許多人也不知道這一行是甚麼葫蘆在賣甚麼藥,就算是行內人,偶爾也對這個工種有所誤解。本澳的藝團愈來愈多,與藝術有關的盛事和節目也應運而生,對藝術行政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然而本澳的大學卻尚未有正規的藝術行政課程。今期《C2文創誌》,我們請來在外就讀有關課程的莘莘學子、本澳資深的藝術行政人員、以及為本澳設計相關課程的教授,為大家闡釋藝術行政的生態。

 

base-13.jpg   base-14.jpg  

base-15.jpg


陳詩琪的英國經驗

 

從英國學成歸來的陳詩琪,中學參加司儀比賽時,被伯樂挖去曉角話劇研進社做「茄喱啡」。後來她參加劇場行政班,從此改變軌跡,從台前退至幕後。本來她一直打算報考藝術類的本科,卻遭家人反對。

 

「家人覺得年輕人讀完大學,應該做公務員或進入博企才算正常。」她拗不過家人,乖乖在澳大修讀公共行政專業,但一畢業,就重返曉角,成為全職藝術行政人員。本科時未盡的心願畢竟在陳詩琪腦海中揮之不去,她努力儲錢,終於在2013年遠赴英國深造,一去就三年。「我當時就想,既然要出去,就去遠點。英國的戲劇歷史悠久,發展得很好,於是就選了那裡。」

 

去到異地他鄉,陳詩琪修讀的一門課,要求學生找一份實習工作,並且完成報告。然而如何爭取實習機會,卻考起她。倫敦高手雲集,世界各地頂尖的學生都匯聚於此,實習機會可謂僧多粥少。「即使那份工作沒工資,也有很多人爭,有些甚至有過百人競爭。」

 

陳詩琪向倫敦各大藝團和節慶舉辦方投遞近三十份簡歷,多數石沉大海,這令她感到沮喪。「無論如何,我在澳門都算做過類似工作,有經驗。」倫敦的藝團營運者非常看重應聘者的背景。假若是歐洲國家的學生,由於文化相近,很有可能獲得雇主偏愛;假若來自其他國際一線城市,雇主看到地名,便能聯想起當地的劇團,這也會加分不少。陳詩琪指,很多人看到澳門兩隻字,腦中就要打幾個問號。「他們不了解澳門。」

 

英國的政策也限制陳詩琪尋找實習的空間。倫敦不少藝團將實習當成試用員工的手段。陳詩琪表示,因為經濟不景氣,有很多東歐國家的學生前往英國,就是為了在畢業之後留在當地。「當時英國沒說要脫歐,歐盟其他國家的人去英國工作很方便。」倫敦自身也推出諸多向本地傾斜的扶助政策,譬如資助藝團聘請本地青年。

 

見到學生舉步維艱,陳詩琪的導師便提示,轉換方向,將目標放在規模相對小,但在某一領域知名的藝團。這一策略果然奏效,她先後獲得倫敦一間兒童木偶團和一間社區劇場的實習機會,並爭取到這兩個團體負責人的推薦,令她順利申請到倫敦國際戲劇節這一重要藝術活動的實習職位。「在倫敦找工作很看重推薦人,至少要寫兩個名字,而且本地和非本地差很多,最好要人一望就知你的推薦人是誰。」

 

參與如此多實習,已經超出大學課程的要求,但陳詩琪期望多觀察當地劇團如何策劃演出。首先,她發現倫敦藝團對風向的把握非常靈敏,當地的資助來源不限於政府,也包括許多私人機構。這些機構看重藝團項目與自身目標是否契合,乃至能否帶來回報,而非創作者的藝術理念。有些劇團則靠商業演出的票房為生,要即時根據市場口味而調整演出方向。在濃厚的商業導向下,藝團時刻面對無米炊的困境。「有劇團被砍掉三分一,甚至砍剩三分一的資助,整個劇團大裁員,這些位置,就由實習生頂上。」

 

實習期間,陳詩琪也留意到當地劇團一些具體的操作。她曾在倫敦一間兒童木偶劇團負責維繫觀眾。劇團要「儲」一批忠誠的觀眾,其中一個辦法是設會員制度,鼓勵觀眾資助劇團,再根據金額回贈一定數量的戲票。在劇作細節上,劇團也周全考慮,比如為避免驚嚇兒童觀眾,演出開始時,燈光沒有立即熄滅,而是根據劇情發展,等小觀眾全情投入後,再悄悄熄燈。

 

雖然當時陳詩琪人在英國,但依然與澳門戲劇界保持聯繫,甚至有兩家劇團赴愛丁堡參加藝穗節,要她幫忙打點,這又讓陳詩琪多了一個經驗——在國際藝術節推銷演出。「我相信澳門沒甚麼劇團會寫巡演介紹書。」她說。

 

愛丁堡藝穗節給各藝團行政和創作人提供匯聚在一起的機會,如果有劇團想走出澳門,在藝穗節上談合作,便需要自備類似說明書的冊子,介紹表演的內容和理念,並寫張清單,列明隨團人員的住宿與出行要求、演出場地的要求細節等等。「這本書要令人一望就知道請不請得起你,或者你的表演適不適合在我策劃的戲劇節上演。」陳詩琪以往沒有寫巡演介紹書的經驗,於是她主動與其他藝團攀談,藉口說未來在亞洲可以有合作機會,索取了對方的介紹書作參考。

 

利肖杏:香港演藝學院的課程注重實操訓練

 

利肖杏則選擇在鄰埠的香港演藝學院就讀戲劇藝術碩士。對她而言,港澳兩地相近,她仍可返澳參與戲劇界的活動。同時,她也看重演藝學院的課程注重實操訓練。「香港其他學校也有類似課程,但比較偏向讀書,那不是我想要的。」碩士課堂上教的知識,果然派上用場,比如有關安全管理課程教導,入口設在一邊,出口設在另一邊,場地的人流才不會擠逼,這讓利肖杏後來再參與佈展時,更留心出入口的佈置。

 

畢業之後,利肖杏嘗試在香港找正職,而作為一名外來者,這十分困難,而人脈在當中非常重要。「不是說老闆認識你就會請你,而是老闆了解你之後,知道你的做事風格、品味和理念相夾,會更易相處。」她說:「如果你是一個很rock的人,但老闆是很優雅的人,他也不會請你啦。」

 

澳門沒有大學提供藝術行政的學位,這迫使欲重返學院的藝術行政人員前往外地深造。這段經歷讓他們眼界大開,也讓他們將外地的經驗帶回澳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