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藝術有價──探討澳門視覺藝術的發展前景

2015年03月 | 第三期
文/馬詩頴、陳美婷、梁偉鍵

視覺藝術在澳門無處不在,一年中有不少藝術家舉辦展覽。然而,若要把澳門發展成宛如香港或新加坡般的藝術市場,在亞洲佔一席位,澳門還需要有甚麼裝備?「文創焦點」請來知名澳門藝術家洪慧和霍凱盛,以及幕後的藝術推手朱焯信和何健宇,探討澳門的藝術何價。

 

base-61.jpgbase-62.jpg


栽培藝術家和收藏家同樣重要

 

現時定居法國的洪慧,是少數蜚聲國際的澳門藝術家。她的作品將中國水墨畫風格融入當代藝術中,獲得海內外收藏家青睞。2013年於加拿大Arsenal Montreal Art Center舉辦的中國當代藝術展《來自中國的驚雷》,洪慧就是代表藝術家之一,其他參展藝術家還有艾未未這位殿堂級人馬。而單在2014年,洪慧的作品已賣出數十幅,部分更被某國際高級服裝品牌高層購入私人珍藏,其作品的受歡迎程度可想而知。

 

洪慧取得如此成就並非偶然,她在法國完成碩士課程後自覺仍未足夠,決定留在那邊發展,並繼續念博士學位,研究中國當代藝術。

 

藝術家要有天賦,但也要有適當的土壤和氛圍去栽培才能令藝術家光芒四射,而法國有成熟的藝術市場和扶持藝術家的機制,在這樣的環境下,無論是當地還是如洪慧般的外來藝術家,也可以安心展開藝術事業。

 

比如說,在法國從事藝術創作,除了可申請各類政府補助外,還可獲稅務優惠;對買家而言,收藏藝術品也可獲得稅務減免,直接鼓勵收藏藝術品的風氣,對藝術市場的發展不無幫助;在租務市場上,法國每年的租金調升不能超過百分之五,無疑大大保障了從事創作藝術的穩定性。

 

洪慧指出,法國除了國家的政策和措施鼓勵創作和藝術品交易外,民間也有各種團體擔任「星探」的角色。「每年有各種藝術評委帶同畫廊東主和策展人到大學裡頭觀看學生的畢業作品展或比賽,尋找藝術新秀。這些畢業作品展或比賽是不可兒戲的,每名藝術學生都隆重其視,因為對新人來說,只有透過人脈廣闊的評委,才有機會令自己的作品得到畫廊或是收藏家的注意。」

 

澳門離這樣的藝術環境仍有一段距離,但洪慧表示,澳門藝術學生和藝術家也不用絕望。她說:「近年澳門市場上多了企業願意和藝術機構合作,例如將本地藝術作品帶入娛樂場的公共空間裡面,讓更多人可欣賞澳門作品,2012年在澳門美高梅舉辦的『乾坤再造──澳門當代藝術20人展』就是一個好例子。藝術品不應只留在展覽廳,澳門在尚未培養出成熟的藝術觀眾群的情況下,公眾空間反而令藝術家可一展所長,也可令公眾更容易接觸藝術。」

 

洪慧認為,培養澳門的觀眾群是第一步,而培養收藏家就是第二步。「成熟甚至成功的藝術市場,不但要有健全的藝術教育和政策配合,營銷策略也是缺一不可的環節。畢竟世上沒有一個政府能夠包養所有藝術家,藝術家最後仍是要靠售賣自己的作品生存。只有當藝術作品賣到別人手中變成收藏品,才能支持藝術家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