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張蘊之

自由文字工作者,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將旅行視為一種修行,在每一處陌生的異地,學習用不同的角度重新認識天、人、物、我的關係。著有:《澳洲不思議》、《吳哥深度導覽》、《孤獨星球LonelyPlanet“IN”系列:台灣》。


破屋敗瓦變身時尚文創園,可以拯救東莞嗎?

2015年11月 | 第十一期

05_張蘊之_01.jpg

圖/嶺南天地人氣餐廳「探魚」的排隊人潮


「文化創意園」在某方面來看,似乎成了廣東讓老城起死回生的萬靈丹。「歷史文化名城」閃亮的招牌背後,往往是難以處理的燙手山芋。以佛山為例,嶺南天地原是禪城最古老的城區,太多重要的文化資產藏身其中,隨著時間逐步頹敗。然而維護整理的經費高得驚人,原住戶無法支應,政府也無力負擔,一拖再拖,明明應該是市中心的精華地段,卻成了狹窄混亂、老舊的大難題。這牽涉到幾個方面,先不談錢,要整理老城,就必須將住戶遷走,安置就是個問題;受到國家指定保護的老屋必須以傳統工法維護,光是建材就成問題,那些精雕細琢的磚雕、灰塑、陶飾、木雕,都需要技藝精湛的匠師修復,失傳的技術又成了問題;修好之後要不要讓居民回來呢?回來之後他們能負擔日後的保養嗎?要是期待住新式樓房、過現代生活的居民不願意回來呢?如果大部分的居民都不願意回來,修好的屋子又怎麼辦?


嶺南天地這個成功案例讓我非常驚艷。究竟是誰這麼聰明,找來了地產商,而不是找博物館?瑞安房地產一肩扛下整個古城區的「起死回生」重任,對整個城區進行了完整規劃,他們做的不只是修房子蓋房子,而是造鎮。


一個城鎮需要哪些生活設施?歷史文化名城的優勢與獲利潛力又是什麼?說來簡單,但能夠將思考拉到這樣的高度,實是非常不容易。瑞安將整個城區的商業面向、交通動線、與鄰近區域的輻射能力等等都考量進來,於是,成就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嶺南天地。圍著這片老城區,有地鐵站、公交站、商城、高級旅館、新穎的住宅區、學校,老屋被遷出的居民被安置在新的樓房裡,破毀的舊屋則以最大可能進行重修重建,整頓後依性質與歷史價值被規劃成博物館、商店、餐廳,有吃有玩有逛有文化有小資,還有手信買,華麗的時尚潮店紛紛進駐,人潮日夜不息,曾經沉寂的繁華由此「復活」。


在掃黃後陷入經濟困境的東莞,似乎也參照了這個方法。比起過去三十年的熱鬧喧囂,現在的東莞顯得有些沉寂荒蕪。人去樓空,出走關廠的外資留下了許多空廠房,萬科房地產就拿了其中一間,改造成萬科文化創意產業園,今年七月開門迎客。八月走訪時,其實還有很多地方仍在裝修,但萬科並沒有怎麼動它,仍然是原來的工廠模樣,只是把它整理乾淨,適合做成辦公空間的大樓,就讓設計、廣告、藝術類的公司進駐;適合開店的廠房,成了酒吧、咖啡店與高檔餐廳。工廠通常都有很大的戶外空間,正好拿來辦藝術節,即使大量人車湧入,停車也不成問題。


這可以說是東莞產業再造的其中一步。凡是有藝術與文化入駐的地方,願意住在周圍的人就多了,水平高一些,消費能力也高一些。接著,鄰近的房價就會開始漲,區域性質也開始質變。這種變化城區屬性的作法,台灣稱之為「針灸」,一針下去,通經脈,理體氣。


這種看似全贏的局面只有一個輸家:窮人。高漲的房價與消費水平只會把窮人逼往更邊陲的區域,或是逼到街上,富者愈富,貧者愈貧。我不知道中國要怎麼處理這個必然現象,在東莞的汽車站,川流不息的乞丐似乎回答了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