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袁紹珊

北京大學中文系及藝術系(影視編導)雙學士、多倫多大學東亞系及亞太研究雙碩士,研究方向為文學及電影。獲「美國亨利.魯斯基金會華語詩歌獎」等多個獎項,曾任美國佛蒙特創作中心駐村詩人,應邀出席葡萄牙等多個國際詩歌節,擔任澳門首部原創室內歌劇《香山夢梅》作詞人。在兩岸暨港澳地區出版過多部詩集。長期從事學術及出版工作,並為台港澳多家媒體撰寫專欄。


愛丁堡:啟蒙的中心,創意的溫床

2017年10月 | 第二十三期

04_袁紹珊_01.jpg


距離爵士及藍調音樂節的開場表演還有些時間,我在愛丁堡的陣雨中匆忙走進一間咖啡店,坐下來才發現客人都在興奮自拍,原來誤打誤撞到了著名的「象屋」──小說《哈利波特》的誕生之所,全球「哈粉」必到的朝聖地。


從為了省暖氣費而到咖啡店寫作的單親媽媽,變成全球首位靠寫作賺進十億美元的富豪,愛爾蘭作家J.K羅琳的奮鬥史本身就是神奇故事。店員說,羅琳以前常常坐在窗邊眺望遠處的古堡,寫累了就到附近的墓園蹓躂,從碑文中尋找靈感。


世界首座文學之都


愛丁堡是世界聞名的節慶之城,除了上述提及的爵士音樂節,還有皇家軍樂節、藝穗節、國際藝術節、國際書展、國際說故事節等。其實早在2004年,愛丁堡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全球首座「文學之都」(UNESCO City of Literature),除了因為名家輩出(諸如福爾摩斯偵探小說的作者柯南‧道爾、《金銀島》作者史蒂文森等),亦與「蘇格蘭啟蒙運動」留下的豐富文學遺產相關。


18世紀的愛丁堡被喻為「天才的溫床」,當時的蘇格蘭人識字率高達75%,閱讀是主流的文化風氣,隨之而來的「蘇格蘭啟蒙運動」更是一場思想盛宴,代表人物包括著名哲學家大衛‧休謨(David Hume)、「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Adam Smith)、歷史小說家華特‧司各特(Walter Scott)等。不同於法國啟蒙運動以帶有公共空間性質的「沙龍」為特徵,「格拉斯哥文學社」、「蘇格蘭哲學協會」、「愛丁堡精英協會」等社交性團體在蘇格蘭百花齊放,將公共領域的討論從政治哲學引向自然哲學等領域。這場啟蒙運動引領歐洲走向現代化,同時讓蘇格蘭這個貧窮、偏遠的西歐國家,迅速成為歐洲文明的一股強大勢力。


節慶之城以外的文化規劃


時至今日,愛丁堡的閱讀氛圍依然濃厚,吸引了大量獨立出版商進駐,書店、古董書店、公共圖書館林立。負責文學推廣的「愛丁堡文學之都信託基金」延續了「啟蒙」的傳統,視之為終極的工作目標,近年銳意發展文學旅遊,成立作家博物館,設立駐城作家計劃、新秀作家扶持計劃,加強與其他世界文學之都的合作,推動故事講述(storytelling),鼓勵「把文學帶到街頭」,讓人人得以參與、分享,感受文學的魅力。


除了過去的輝煌文學傳統,當代蘇格蘭文學亦大放異彩。Irvine Welsh把蘇格蘭青年的迷茫,寫成小說《迷幻列車》(Trainspotting),改編的電影歷久不衰;J.K羅琳則把蘇格蘭厚重滄桑的歷史氛圍,寫成獨樹一幟的魔幻世界,衍生出電影、舞台劇及各類文創商品。愛丁堡讓文學不再成為小眾玩意,而是城巿的亮麗名片和熱銷產品。


文創產品和普通消費品最大的差異,是故事;反觀港澳文創品牌的開發過程,往往只是浮光掠影、地標式的挪用,忽略紮實的文本敍事。在這個講求IP的世代,閱讀、文學素養、書寫,正是提高文本質素和敍事能力的重要手段。


澳門近年銳意打造節慶之城,而愛丁堡最值得借鏡之處,除了年終無休的煙火式節慶表演,文化規劃者亦重視文學所蘊含的文化軟實力及無窮的開發潛力,不把城巿打造成疲於奔命地取悅旅客的馬戲團,而是透過文學、文本、故事和思想的交流,讓城巿成為啟蒙的中心、創意的溫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