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林小雯

生於澳門、現居紐約,從事獨立策展、寫作及藝術教育工作。2019年擔任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澳門展區策展人,並曾任職於紐約市文化局、美國華人博物館、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等機構。北京大學中文及藝術學雙學士,紐約大學藝術行政碩士。

不止懷舊──寫在威尼斯雙年展澳門館開幕前

2019年06月 | 第三十三期

澳門自2007年參加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以來,都是由澳門藝術博物館邀約藝術家參與的,今年公開徵集,且須為本地藝術家與策展人的合作,這無疑為廣大的藝術工作者帶來了進擊的機會。


我和在澳門成長的陶瓷藝術家劉慧德合作參展,我們在紐約的美國華人博物館認識,我在那裡看的第一個展覽便是她參與創作的:她和另一位藝術家以陶瓷創作出不同的中國地方菜,頗為打破了一些美國人認為中國菜只是一種菜系的固有印象。畫廊中央,陶瓷製作的各式佳餚擺滿了一桌,牆上則放映著美國各地華人廚師的口述歷史,味覺、記憶,文化與歷史共冶一爐──現在想來,這展覽既讓我認識了慧德,也讓我開始思考,藝術怎麼幫我們講述地方的故事。

 

決定合作就澳門館提案後,我們討論了各種感興趣的議題,但很快便決定了,以澳門文化評論人李展鵬先生的新書《隱形澳門》作為發想與對話的文本之一。因為那也如同在與我們自己、與我們的成長經歷對話。由於殖民歷史與地緣政治等因素,澳門人常常享有一種特殊的國際與地區身份,而且由於近二十年博彩業發展帶來爆發性的經濟增長,澳門的名字亦更多地出現在國際視野之中。然而,在這種種特殊的身份與跨越式的發展中,澳門缺少的、或者還不夠多的是澳門人自己的聲音。從日常生活的閒談,到政治、經濟、學術、文化層面上交流合作,澳門人在地區與國際交流中都常常處於一種失語、或被代言的狀態,因此我們愈是在場,便愈是突顯我們的隱形──我慢慢地確認到,我們需要一種自我陳述的能力,與自己也與外界進行對話。

 

林小雯.jpg

雙年展澳門展區參展作品之一《客途秋恨》,為陶瓷及聲音裝置,
兩首音樂均為一名移居海外多年的粵曲愛好者演唱的粵曲。


慧德的作品擁有的正是這樣的能量。可能與我的表述剛剛相反,她很少進行文字語言上的自我陳述,作品便是她自我陳述的媒介;她常跟我說,她的作品比她更聰明。慧德與我都離開了自己的家鄉澳門,我們常常會一起懷舊:我們各自上過的學,參加過的比賽,看過的香港電影等等。策展期間,社交媒體上傳來消息,棲居在澳門二龍喉公園三十多年、陪伴許多澳門人成長的黑熊BoBo逝世,這些都翻動着我們的情緒與記憶,並且內化到創作與展覽中,作品成為記憶與情感的載體,像老者的遊吟。

 

林小雯2.jpg

雙年展澳門展區參展作品之一《九曲橋》,陶瓷及投影裝置,
藝術家以記憶重塑澳門盧九花園的九曲橋。


慧德在拿懷舊來說事,以藝術創作來消解她的懷舊之情,同時她也是在審視自己的懷舊。她曾與我分享一篇在美俄國學者斯維持蘭娜.博依姆(Svetlana Boym)的文章,題為《懷舊及其不滿》(Nostalgia and Its Discontents),博依姆界定了兩種懷舊,一種是絕對的懷舊,人只想回到一個過去的時空中;另一種叫自省式的懷舊,人在往後看的時候,其實是因為體認到當下的缺失,想從過去中尋求前行的方法,所以它其實是一種向前看的懷舊。慧德說,博依姆的文章讓她理解了自己的懷舊,而這後一種的、反思性的懷舊,正是這次展覽想傳遞的,也是澳門人可以與世界共享的。

 

新生代澳門人變得懷舊,這可以變成一種消極排他的社會情緒,也可以是孕育出更反思性的地方意識與公民社會構建。期待這場展覽伴隨的,會是澳門人對自身文化身份、對澳門的歷史與未來的未竟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