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徐欣羨

電影導演,2012年憑紀錄片《櫃裡孩》獲得「2012澳門國際電影及錄像展」評審大獎,並獲邀在亞洲及歐洲多個影展放映。其後赴香港演藝學院修讀電影製作碩士課程,畢業作品《小學雞大電影》入圍2013年「香港亞洲電影節」。紀錄片《荒蕪中栽花》獲得「2014澳門國際電影及錄像展」評審推介獎。近期作品《骨妹》獲選為「第一屆澳門國際影展」競賽影片,獲得「澳門觀眾大獎」,亦獲「第3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兩項提名。


編劇之重要性

2019年08月 | 第三十四期

最近在網上看到鄰埠地區的電影編劇工會,聚集了新舊編劇,共同提出編劇薪酬待遇常有不公,而且業界對新編劇也有長期剝削之嫌。

編劇的薪酬和工作量不成正比,是華語電影中常被提起的事。雖然我們會說劇本是一劇之本,但對於這麼重要的「本」,我們願意花多少時間去開發討論,又願意花多少的資金放在編劇身上呢?

澳門的電影業界裡,編劇一直是長期缺乏,又沒有多少人願意投身的。很多時候有故事想說,可能更直接會想當導演,因為能更直接去講自己想講的事,而且掌控權也更大。而喜歡用文字來創作的人,又可能更直接會想當作家多於編劇。故此編劇這個位置確實長期懸空。

對很多新導演來講,因為前期沒有資金和資源,很多時候一開始的創作都需要自己充當編劇。我非常認同,作為一個導演,必須具備劇本的分析和解構能力,而基本的劇本編寫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導演和編劇,畢竟是兩個專業範疇。當然有不少厲害的導演,自己也同時是電影的編劇,或至少是其中之一。不過也有不少的導演,是有固定合作的編劇,透過編劇所編寫的劇本,再發揮自己的創意,和整個團隊一起創作出好的電影作品。

就我個人的經驗而言,我是比較偏好和編劇合作去創作多於自己撰寫劇本。其中一個原因,是在於個人能力的問題,我不認為我是一個很能用文字去呈現故事的人,而且對於架設一個結構,我也不是掌握得特別好,所以如果有條件,我還是希望能有一個專業的編劇來和我共同完成作品。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多了一個創作者的角度去看故事,我覺得能更全面,而且我在閱讀時能稍稍抽離一些,這有效幫助我在執行劇本時可以更準確地呈現故事的內容和聲畫的設計。劇本它和一般的文學作品不一樣,不是要通過文字的排列或選取帶讀者進入故事,劇本更像是一個執行本,它是能讓拿在手上的每一個工作人員,都了解或至少想像得到,電影的畫面是怎樣的,故事的感覺是如何的。要達至這種效果,先不談創意的部分,基本對電影結構的了解和人物角色如何在電影中產生效果等,都是很關鍵的。舉一個例子,在小說裡,人物可以透過大量的心理描寫去呈現狀態,但換到劇本裡,如果只是在劇本裡寫了該人物的心理狀態,而沒有具體寫出對應的畫面或氛圍,那麼其實是無法執行的,那只是把責任交到其他部門再去完成。

我和編劇的合作經驗,大部分都是我先去找想要拍攝的題材,想了一個大概的結構和方向,再去找編劇討論。很慶幸我所遇的編劇都是很棒的,她們都能令故事錦上添花,如果出來結果還是不夠好,那更多時候可能只是我在執行上的判斷沒有做到最好。和編劇討論的過程,大部分都是從資料搜集開始。我覺得這和故事題材是否寫實也不一定有關,無論題材是否寫實,故事總圍繞着某些東西是導演希望探討的,就算真是純商業的娛樂片,還是能拿其他成功的商業片來作例子,一起討論到底這個故事有甚麼最值得我們去說。得出共同的目標後,編劇開始去發展故事,然後來回反覆經過多次討論,從大綱、分場到最後的劇本,整個過程都是非常有趣,而且更能讓大家更清晰電影的方向。

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澳門也能有很多本土優秀的編劇崛起,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