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徐欣羨

電影導演,2012年憑紀錄片《櫃裡孩》獲得「2012澳門國際電影及錄像展」評審大獎,並獲邀在亞洲及歐洲多個影展放映。其後赴香港演藝學院修讀電影製作碩士課程,畢業作品《小學雞大電影》入圍2013年「香港亞洲電影節」。紀錄片《荒蕪中栽花》獲得「2014澳門國際電影及錄像展」評審推介獎。近期作品《骨妹》獲選為「第一屆澳門國際影展」競賽影片,獲得「澳門觀眾大獎」,亦獲「第3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兩項提名。


澳門電影製作的缺口

2018年06月 | 第二十七期

一部電影的成功,絕對不是導演的個人功勞,電影是一種集體創作,而當中需要不同部門的人一起努力,才有可能製造出一部好的作品。


在90年代的澳門,因為幾乎沒有人是全職做電影或影視工作的,大家只是用自己閒暇時間去製作電影,所以很多職務都只能由一兩個人全包,或是等放假時誰有空才能拍攝。時至今日,由於有愈來愈多人從事影視製作的工作,也有愈來愈多人放棄穩定的全職工作,選擇當自由工作者,電影製作的工作人員人數有不斷上升的趨勢。然而,人才縱然是多了,但某些崗位的工作至今還是一位難求,導致電影製作時需找大量外援,增加本地製作的經費和成本。


首當其衝且至關重要的是演員的問題。澳門本地的影視演員,可以說是少之又少。這顯而易見是因為並沒有足夠的影視產量去讓他/她們全職去做這份職業,但正正是他/她們沒法全職去做演員,很多時候到真正有拍攝的時候,又會因為檔期的問題令他們沒法參與,這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種惡性循環。當然另一個原因是因為稍有資金的電影,投資者大部分都希望能有觀眾熟悉的面孔去撐起整部電影,以保証票房的回收。然而,澳門推動電影發展的同時,亦暫未有適當的措施讓澳門本地的演員在本地或在外地有適當的曝光率,這也會讓演員陷入一個困境。如同許多不同的表演藝術,表演本身不是躲在家裡唸唸台詞,然後看看書看看電影就能做好的。無可否認演員的自我修養當然重要,不過實地作戰也是很重要的,透過和不同導演不同劇組的合作,演員可以更快的成長。


也許因為電影的光環總是扭曲的落在演員和導演身上,其他崗位常常會被忽略掉,甚至很多想入行的年青人也沒想過其他崗位的可能性。像美術、收音和副導演的職務,常常在澳門組劇組時就會碰壁。原因是這些專業人員在澳門只有極少數的人擔任,一旦對方已有其他工作,劇組只能求救鄰近地區的其他專業人員。例如美術的工作,其實控制了電影的調性和風格,整部電影畫面上的質感,都靠美術、攝影師和燈光師來營造。而收音的工作,我聽過一些製作團隊說不過是把麥克風放在那裡,不需要請專業的收音師。問題是太多人不在意收音這個環節,但其實現場聲音收得不好,後期要花幾倍的時間去補救,而且還不一定補得好。事實上收音從前期勘景就需要參與,包括判斷場地是否會出現很嚴重的收音問題,到拍攝前與導演確認聲音設計的部分,再到現場拍攝嚴謹的收音和環境聲的蒐集,這些都缺一不可。至於副導演的崗位,大概是澳門製作電影時最被看輕的工作。因為澳門並沒有發展到電影工業的地步,大家是通過各自的製作技巧,努力去做好自己的電影。這樣的電影當然有其好處,但我所看到的缺口,正正是因為沒有一些專業管理的人才,以致於本來已經低成本的電影,拍攝時因為安排不當,把錢花在不該花的地方。副導演這個職務,對我來說管理能力一定是大於創作能力,雖然前期試鏡和安排演員走位也是需要創意和電影觸覺,但最大的功能是要令電影順利進行,讓導演可以專心的創作。


我很慶幸在我拍攝電影的時候,常常都會遇到很棒很專業的工作人員,他們都出了全力一起努力完成一部電影。很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在澳門製作的每一部電影,也能有更完善的工作團隊可以一起撐起整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