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林小雯

生於澳門、現居紐約,從事獨立策展、寫作及藝術教育工作。2019年擔任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澳門展區策展人,並曾任職於紐約市文化局、美國華人博物館、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等機構。北京大學中文及藝術學雙學士,紐約大學藝術行政碩士。

這是一個加分項:後疫情時代的藝文資助

2020年08月 | 第四十期

新西蘭政府6月宣佈,未來三年為青少年校園藝術教育增加投放400萬新西蘭元的開支,讓更多具經驗的藝術工作者進駐校園,為孩子提供創意表達方面的課程,包括藝術、舞蹈、音樂和戲劇。


新西蘭政府此舉一出,馬上博得藝文人士的一片歡呼,尤其在世界各地的文化藝術資助都恐將縮減的情況下。新西蘭教育部門的主管表示:「這項『創意人在校園』的計劃旨在促進學生的福祉,提升他們的表達能力、協作能力及創意思維,並了解創意行業的職業發展。」相對而言,筆者身處的紐約市亦剛剛通過了2021年公共預算,由於政府收入減少,文化開支將縮減11%,公共藝術教育開支更大幅減少70%(約1,500萬美元),令本地的教育界及藝文界大感失望。


公共資源減少,影響最大的是低收入的社區。紐約許多公立學校本來只能依靠政府和民間有限的資源來推動藝術教育;政府資助一旦縮減,許多課程便被迫取消,對低收入家庭的學童而言,便等同失去接受文化藝術教育的機會,因為他們的家庭往往無法支付校外的藝術活動,哪怕是免費活動,家長亦缺少時間和渠道去讓孩子接觸。這不僅剝奪了孩子的文化藝術近用權,亦拉大了不同階層間的文化落差。


即使撇開不談文化平權這項基本民權,當代的公共政策制定者亦應該意識到,文化藝術教育是對未來創意新力軍的培育,更是創意產業發展的基礎。美國著名音樂劇演員芮妮古思貝瑞(Renée Elise Goldsberry)在近期一段倡議藝術教育必不可少的影片中談到,她的音樂老師如何改變她的一生。小學時期的芮妮總是扮演着小丑的角色,直到有天她的音樂老師把在課上搗亂的她叫出來獨唱,並對所有人說「看起來,我們班上有一位歌手」,芮妮從此一步步邁向她的音樂人生;2016年,她憑藉百老匯音樂劇《漢密爾頓》,獲得東尼獎最佳音樂劇女演員獎。「如果不是那節課上,那位音樂老師給了我歌手這個身份,今天的我又會如何?」芮妮的話印證了藝術教育深遠的影響,亦體現了新西蘭政府所言及的藝術教育的價值。


回歸澳門的現狀,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政府對藝文界的支持減弱,反映的是政府只視文化藝術投入為社會的非必要開支,看不到它是本地正在形成的新興產業(帶動就業和經濟),是一項社會資本的投資。若本地在過去十多年逐漸壯大起來的創意工業人口在疫情反覆的影響下無以為繼,從業者只得另求生存出路,這不僅是澳門多元產業發展的一次倒退,更是資源的浪費。


這次疫情再一次體現澳門單一產業的危機,若以長遠計,目前文藝及創意工業的資源投放實在不宜減少,應研究更合理的配置,比如投放到藝術教育上,不單能為藝術工作者提供就業,更是對社會未來的投資,未嘗不能成為新班子政府的政策加分項,從新西蘭廣受認同的新政便可見一斑。


01.jpg

圖為蘇文樂的作品《Working Alone》(120 x 70 cm / 2015),其筆下的空城在疫情中變為現實,而藝術則好比黑夜的燈火,照亮生活,這正是藝術必不可少之處。  圖/由藝術家提供


延伸閱讀:

芮妮古思貝瑞的倡議影片

新西蘭政府的創意人在校園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