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愛米

資深雜誌人、小眾創意類雜誌評薦者、水象視覺文化平台創辦人及編輯。2004年入行雜誌業,曾於《城市畫報》、《Neway華夏》雜誌等擔任編輯、記者;曾參與創立自出版視覺雜誌《TOO》及女性創作雜誌《after17》。

「替代空間」:主動出擊的空間實踐

2025年05月 | 第六十期

「替代空間」約於1970年代在美國及加拿大出現。當時的美術館及畫廊已無法完全容納藝術家們的創作需求,加上實驗性藝術創作的激增,藝術家們及藝術從業者開始在固有的藝術體系之外,打造更具開放性、獨立性、靈活性,並具有自我組織特質的「替代空間」。他們或通過各類基金資助,或通過空間本身的藝術生產來維持低成本運營。

 

在中國的奧運前後,當代藝術與設計產業空前繁盛,大量私立美術館及國際畫廊在北上廣設立。在這些城市也出現了一批替代空間,比如北京的箭廠空間、家作坊,上海的定海橋互助社、廣州的黃邊站等。這類空間在過去十多年經歷了關閉、遷址及重生。近兩年,內地經濟的疲軟影響了眾多美術館的運營,也連帶影響「替代空間」的生存。所幸的是愈來愈多人選擇用他們力所能及的方式來支持甚至參與空間的實踐。

 

在廣州,2022年成立的「前台osf」是這些年珠三角地區相當活躍的「替代空間」,它的前身是一家名為「上陽台」的空間。2017年,在廣東時代美術館的非盈利機構「黃邊站」的支持下,「上陽台」成立及租下海珠區老美院附近老小區的底層商舖。當時「黃邊站」希望做一些體制外的當代藝術教育工作,搭建互助社群,輔助珠三角年輕藝術家的成長。


01.JPG

廣州「前台osf」,用各種藝文活動,聚集珠三角的藝術青年們。  圖/前台osf


目前由幾位志願者共同運營的「前台osf」,相對「上陽台」時期更具開放性,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公共空間,且不局限在藝術領域,各類工作坊、展覽、放映、講座、小型市集和食物相關的活動都在這裡舉行。「前台osf」的活動內容來源多樣,與一般空間、店舖總是由內部人員生產策劃內容不同:首先,經過數年的活動積累,它形成了一個大約20至40歲年齡層的社群,他們大多關心社會議題,也希望將他們的探索與實踐,通過「前台osf」和大家分享與連接;其次,對藝術文化社會議題有興趣的人、機構、公司也可以向「前台osf」提交申請,提案通過後,可支付小額場租,在這裡約70平方米的公共空間舉辦藝文活動。和大多數活動直接收取門票不同,這裡的大部分公共活動通常以觀眾「自由打賞」的方式進行。

 

「前台osf」是一個基於朋友網絡和社群互助而產生的空間,也在影響着內地更多的替代空間和青年互助社群,並且大家以一種靈活而流動的方式互相串門,交流經驗。長沙的「目田書店」與「星光局」、武漢的「廢船」、北京的「打交道」與「小組」等,這些由小型團體經營的公共空間,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做着相近的藝術及社會實踐。


02.jpg

長沙的「目田書店」深藏於鬧市民居中,他們租下整層地下室開設「星光局」,策劃展覽、二手市集及音樂演出。  圖/星光局


近年多了個人將自己的居所或工作室,做成半開放的公共空間,比如漳州的「門口」、廈門的「潛水鐘」、廣州的「草莓湖」及佛山的「賢魯圍」。這是一種節省的行事策略,也是一種應對當下緊迫環境的策略。這兩年,隨着離散青年們如同孢子般散落在世界各地,半居住半公共藝文空間的形態,還將陸續生根發芽。


03.jpg

來自漳州的「門口」空間,租下老民居一樓的兩室一廳,改成開放式工作室,連接城鄉青年。  圖/門口


04_edited.jpg

佛山「賢魯圍」設有兩棟村屋,一棟為策展人居住,一棟作為工作室,不定期舉行展覽和工作坊。  圖/賢魯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