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林琪香

旅客,賣文人,現居日本。曾於《明日風尚》、《ELLE Decoration》及《CREAM》雜誌任編輯,現替雜誌寫設計、生活、旅遊等文章討生活。最近開始寫書,首本著作為《好日。京都》。

從一磚豆腐看到一個地域

2021年07月 | 第四十五期

料理家朋友的店開在東京,卻堅持不搬離岡山,每月開車往東京一次,來回16小時。車程太長,有時他會繞來名古屋一趟,探探我們,順便稍作休息。每次他到來,都會捎來特別的伴手禮,當然全都跟吃有關的。


最近一次,他帶來的是蒜山一家叫小屋束豆腐店出品的豆腐。我曾在京都居住多年,京都對這類味道淡樸的料理尤其講究,那幾年我吃過不少老舖用地下水造的傳統豆腐,以為自己見多識廣,大概難對這伴手禮心動,想不到還是不禁驚呼。嘴巴未嚐,眼睛先驚艷——包裝實在太美。


豆腐的材料簡單不過,只是豆與凝固劑(石膏粉或鹽卥)。排列在超市冰箱裡的豆腐,賣點多是大豆的產地,不含化學添加劑等,另外一個較特殊的賣點是「京都」,即使不是京都出產,包裝上寫了「京風」,似乎也較能牽動味蕾。無論材料和包裝都大同小異,不是單純地印上出產地的文字,就是黃豆的照片,又或者如在日本國外也甚受歡迎的「男前豆腐店」般,印了豆腐料理的照片,以及古早以前豆腐小販推著木頭車的插畫,暗示男前豆腐店的歷史悠久。


小屋束豆腐店的,不置於超市出售,只供訂購,包裝也講究一點。外層包裝紙有着和紙般粗糙的質感,簡單地印著毛筆字:「地釜薪火製法 小屋束豆腐 蒜山下鍛冶屋」,文字之上還印有樹的年輪。簡樸之餘,同時直接透露了豆腐店所重視的,除了大豆以外,還有火——小屋束不用煤氣,而用柴火。


因為這間店,我莫明地對岡山縣蒜山這地方留下模糊的好感,心想店主遠道自東京遷到異鄉去做豆腐,定是因為當地有好山好水吧。至後來,當知道「蒜山耕藝」這食品品牌後,對蒜山這地方的興趣便更濃了。


高谷夫婦在2011年移居蒜山,摸著石頭過河般的學習自然農法,不用任何農藥及肥料,種植稻米及其他農產品。「藝」字讓人聯想到藝術,但其實其字源,原是人類在土地上耕種的意思。兩夫婦視農田為人類與自然的交匯處,認為身處於自然美景種植美味的食物,也是一種對美的追求,因此取名蒜山耕藝。


蒜山耕藝由開始時,只種稻米、造年糕,到近年多了醬油、黃豆粉、意大利麵等,每款包裝都簡約得很,跟其品牌Logo一樣,都用上素雅的毛筆字,在字的餘白處,仿佛漂盪着蒜山的靈氣。出自設計師Aobato之手的宣傳單張,載了氣氛靜謐的照片,將自然、農田、食材及人細膩地連結起來。我未到過蒜山,已對此地生了好多美麗的想像。


原研哉在他的Podcast頻道中訪問了藝術家杉本博司,開場白說:「日本是一個從外面看較有趣的國家。」聽得我心臟頓了一下——地位得高望重設計大師,竟批評得如此直接。後來回想,這話驟耳聽來是負面評價,但換個角度,也是在讚美日本的設計師、藝術家、所有輸出文化的人,將日本美好的一面摘取下來,做成動人的作品傳送出去,才讓這國家自遠處看來更有趣。每一個微小的產物,都可能是文化傳遞者,一磚豆腐,一碗白米,都有可能引領人們踏足一個地域。


蒜山是否也是一個「自外面看來較美」的地方呢?還是內裡有更深刻的動人之處?我決定待疫情緩和一點,便去一探究竟。


林琪香_配圖.JPG

小屋束豆腐店出品的豆腐,包裝設計出自東京的設計公司Eding:post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