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李峻一

港澳著名作曲填詞人,曲詞雙修,作品超過三百首,白羊座,為人坦白,有碗話碗,有碟話碟。

從香港樂壇的衰亡,我們能學到甚麼?(一)

2015年01月 | 第一期

記得在2009年,我曾到東京公幹數天,晚飯時某年約四十的日本朋友知悉我是音樂人,特地帶了九十年代劉小慧丶周慧敏的CD給我看,説自己十多年前曾相當迷戀這批香港女歌手,還問我是否認識她們?我笑説不認識,但不禁心馳神往,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樂壇還真是盛極一時,影響力直達韓國日本星馬泰,那是香港電影、音樂事業的黃金年代,人才鼎盛,生機蓬勃,然後不知甚麼時候一切都忽然跑了調、走了樣,歌手不紅、音樂不流行、歌唱比賽沒人再唱廣東歌,甚至,連香港的年輕人都不再追捧香港歌手,這才是最令人感到絕望的事。


是甚麼原因,令香港樂壇走向衰敗?香港已故樂壇巨匠黃霑先生,曾有過相當精闢詳細的論述,在此我不再一一重複,但會粗略描述一下,我在香港流行音樂行業工作的十多年間,親身經歷過、目睹過的香港樂壇的種種弊端,希望澳門同業能從中汲取到甚麼教訓。在此我無意批評香港流行音樂同業,事實上作為香港樂壇的其中一員,其衰敗我們業內任何一人,包括我自己,都是責無旁貸,澳門音樂還在剛起步的階段,與香港地域上、文化上皆很接近,香港音樂的成功與失敗,優點與缺點,都足以供澳門參考、學習與反省,就趁一切還未太遲之前。


急功近利丶缺乏創意


香港的文化創意產業,其實一直都非常急功近利,在愈蓬勃的時代,此傾向就越明顯,以電影為例;一齣《英雄本色》紅了,接踵而來就是狗尾續貂的英雄好漢、江湖情之類的黑幫電影。一齣《賭神》大賣,接着就是賭聖、賭俠、賭霸、賭后……直到把題材拍殘拍爛,被觀眾唾棄為止。香港樂壇面臨同樣情況,由九十年代末開始,許多唱片公司都由商人、而非音樂人作主導,所有決策皆以金錢掛帥,某種歌曲受歡迎,市場便不斷翻炒同一款公式,個人親身經歷,2007年筆者寫的〈電燈膽〉大熱,緊接着便先後有兩位監製,要求我為旗下歌手寫跟「同一款」的歌曲,問題是,〈電燈膽〉同一款即是甚麼款呢?是電水壺、電飯煲還是電風扇?寫一首紅歌不容易,想重複成功的方程式是人之常情,但成功文創作品的複製其實相當困難,而且複製的作品大都虛有其表、缺乏靈魂,曾有幾年,整個市場都只剩一些歌詞密集、曲式千篇一律的港式芭樂。我從不認為港式芭樂(或K歌)有甚麼問題,有許多K歌旋律和歌詞都寫得相當精緻,但是,當整個市場都只剩K歌,那就是個大問題了。相比起香港,澳門的音樂人其實是幸福的,市場很小,反而不用被市場牽着走,大家能隨心所欲譜寫自己喜歡的曲和詞,以我個人為例,我為澳門歌手寫的歌,無論種類和風格,相比香港的作品,都多樣化得多,也許受認知的程度及不上香港的作品,但我真心認為,寫好歌,而非機關算盡計出一首紅歌,才是創作音樂的正確方法。(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