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文創背後的策劃實務

2017年06月 | 第二十一期
文/黎祖賢

在澳門不愁沒有文藝活動,除了政府定期舉辦的大大小小節目,民間也投入了不少資源推動澳門的文化創意氛圍。但你有否留意到當中的一字一句可能經過不少人的精心雕琢,又或者當中的一景一物所花費的心機?正所謂「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今期「文創焦點」請來本地音樂界、時裝界及戲劇界的人士,分享他們品牌及活動策劃的經驗,大至千多人的頒獎禮,小至百多人的市集,均離不開充分的準備。


C2焦點_21-2.jpg  C2焦點_22-3-70.jpg


鍾楚霖:「多一個頒獎禮多一份肯定」

 

每年新年伊始,大大小小的樂壇頒獎典禮在鄰埠香港舉行,曾成就無數華語樂壇巨星。坐在電視機前觀賞的澳門市民,可能未必記得哪位港星拿了哪個獎項,但當中的動人場面及金句,如某位歌手曾聲淚俱下高呼「心口有個勇字」,總會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反,近年本澳最受關注的本土樂壇頒獎禮只有「澳廣視至愛新聽力」(下稱「至愛新聽力」),所以澳門演藝人協會於今年二月舉行了「第一屆SIM澳門樂壇頒獎典禮」(下稱「SIM頒獎禮」),冀望建立多一個平台嘉許澳門演藝人士,推動他們在本澳乃至其他地區的事業發展。

 

跟以表揚優秀歌曲的「至愛新聽力」相比,「SIM頒獎禮」著重於嘉許歌手自身的表演。「我們整個演藝圈一直有共識,就是如果時機成熟,我們想有一個好像香港樂壇以歌手為本的頒獎禮。」澳門演藝人協會理事長鍾楚霖如是道。

 

而大約在一年半前,該協會認為時機成熟,便與「至愛新聽力」的主辦單位澳門廣播電視股份有限公司溝通,開始策劃一個全新的澳門樂壇頒獎禮。由於「至愛新聽力」在每年夏天舉行,他們便敲定「SIM頒獎禮」的舉辦日子為年初。

 

鍾楚霖指出,籌備過程中最耗時的地方是要凝聚整個行業的娛樂公司老闆及獨立藝人的共識,決定頒發的獎項數目以及怎樣建立一個公平的頒獎機制。最終首屆「SIM頒獎禮」共頒發了17個獎項,分為「最受歡迎」類別及「最佳表演」類別;「最受歡迎」類別的獎項主要由公眾以一人一票的方式選出,加大公眾的參與度,而「最佳表演」類別由一百二十多名演藝工作者及社會名人組成的專業評審選出。

 

回顧首屆頒獎禮的過程,鍾楚霖表示,雖然獲政府及不少機構的支持,但仍受資金及時間所限的困擾,有不少地方可以改進,如希望下屆能夠找到更多的海外專業評審,讓他們有機會接觸澳門歌手,藉此推廣澳門的原創音樂。他舉例指今屆有一位台灣評審聽了女歌手陳慧敏的音樂後,覺得有關音樂相當具水準,主動提出希望拿到陳慧敏新碟的台灣發行權。當然,歌手贏取獎項更可增加其曝光率及知名度。「羅嘉豪拿了第一屆SIM最受歡迎男歌手,他將來在澳門甚至外地發展時,可以向人介紹:『我是澳門的最受歡迎男歌手』。我們追求的是給予歌手多一份肯定、多一張名片,令他們可以繼續在演藝事業路上前進。」

 

在首屆「SIM頒獎禮」當晚,鍾楚霖致辭時提到澳門現時有三十多位全職藝人,即約每一萬多位澳門居民,就只有一位選擇全身投入演藝圈。然而,這成果已得來不易。

 

他與好友徐智勇(即澳門歌手小肥)於2000年組成C-PLUS正式出道,一年後合作夥伴成立了棋人娛樂,推廣澳門原創音樂。「澳門當時沒有全職歌手,人人也笑我們說:『如果澳門歌手會成功的話,一早就會成功。』雖然現在澳門歌手沒有大富大貴,但至少這行業可以養活了幾十位全職人士,這是一個好的開始。」跟本澳其他文創產業一樣,鍾楚霖認為歌手發展遇到最大的困難是缺乏觀眾支持。「我們希望透過頒獎禮及其他不同的活動,讓公眾留意到澳門歌手。我相信只要頒獎禮持續舉行多五年、十年,對整個演藝圈都會有好正面的影響。

 

讓公眾認識澳門歌手之餘,更進一步的是令他們消費支持。他指出目前售票文化仍未在澳門盛行,連外地歌手來澳開演唱會或其他大型表演活動舉行時,不少澳門觀眾希望不用金錢成本,以人際關係換取門票。「澳門現在最需要的是一種文創消費浪潮,當然近幾年的情況較過去好,但這種風氣不能一時三刻凝聚起來,需要一步步做,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至於要怎樣做?他不加思索地說:「其實就是要舉辦更多表演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