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霍凱盛:「藝術不只是繪畫和搞展覽」

2015年03月 | 第三期
文/馬詩頴、陳美婷、梁偉鍵

base-60.jpg   base-62.jpg


近年來,澳門另一位廣為人知的視覺藝術家,就是從古地圖獲得靈感而創作出《樂園系列》,並於2013年入選被譽為插畫界奧斯卡「波隆那國際插畫展」的霍凱盛。在外國一夜成名,會為這名90後藝術家帶來怎樣的待遇?

 

霍凱盛是澳門少數的全職藝術家,創作、賣畫、參展資助、教學和接案子是他的收入來源。他表示,偶爾遇上大客買下一批畫,會足夠一段時間生活,但收入仍非常不穩定,即使目前全部收入總和平均每月跟本地中學教師的薪酬相若,但藝術家的錢賺回來快也去得快。

 

「我並不是揮霍的人,其實做畫框和買材料所費不菲,參展都要自己付錢,例如之前在台灣舉辦的一個展覽,那邊會跟我攤分一半運費,但我也要付過千元,還未計材料、保險、機票等開支。」

 

其實有部分費用可以向政府申請資助,但他覺得四處找尋資助,也有時間和機會成本的投資,計算過後,還是「無謂左搲右搲」。

 

霍凱盛以「一腳踢」的茶餐廳老闆來形容本澳藝術家。「有機會參與展覽時,藝術家大部分時間並不是在繪畫新作,而是要整理大堆資料,其中又以製作作品圖檔最花時間,小幅作品可以素描,大幅作品就要先拍照。在外國,通常會有助理幫忙整理作品資料和文書工作。這些全部都好花時間,我覺得自己更像茶餐廳老闆,買餸煮飯樓面收銀洗碗全部一個人做,本地藝術家不是大家想像中畫畫而已。」

 

霍凱盛強調,藝術家要在澳門開展覽其實不難,大大小小的展覽每年非常多,但要真正做到產業化,讓藝術家無後顧之憂地創作,又可把作品變成具收藏價值的東西才是真正的挑戰。霍凱盛說:「要令藝術品兼具藝術和市場價值,就要有適當的生態環境和配套去培養藝術家,並非把作品掛在展覽廳而已。但目前澳門的狀況是沒有成熟的藝術市場,不過有空間可滿足你做展覽的願望。」

 

這又返回一個問題,就是到底一個成熟的藝術市場需要甚麼?而澳門又缺了甚麼?霍凱盛認為,資源不到位是澳門藝術市場不發達的其中一個原因。他解釋:「藝術要面向市場,但最終還是先要有優秀的藝術作品才可再談市場。但在澳門,許多資助金不是用來扶持藝術家,而是扶持社團,藝術家反而成了配角。在濃厚的社團文化影響下,能支持一個人成為職業藝術家的政策其實很少。」

 

另一個問題就是──如洪慧所提到──澳門尚未有一個成熟的本地收藏家群落。

 

霍凱盛感嘆,在外國賣畫的銷路較本澳好得多。「在歐美許多地方的顧客,只要在他們的經濟能力範圍內,看上了就很快決定購買。他們覺得藝術品是生活的一部分。例如我在葡國展覽時,開幕當天已賣了七幅作品。」

 

那目前澳門能怎樣改善藝術市場的困境?霍凱盛說:「在一些地方,藝術品買賣是可免減稅的,如英國和台灣對於藝術品進口就採取零關稅政策,這些都是鼓勵藝術市場發展的誘因。此外,近年澳門出現了一些商業畫廊,但仍在剛起步階段,要面對的問題還有很多。比如說,畫廊要找作品,那就要有藝術家,但澳門藝術家有多少個?同時作品要有市場,畫廊和藝術家才能生存。可以說,藝術家和收藏家是一個錢幣的兩面,而畫廊就是湊合這兩面的重要媒介,但有份量扮演這個角色的畫廊或中介人,在澳門實在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