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讓世界看見澳門藝術創作——
CCIP海外辦展經驗談

2024年09月 | 第五十六期

文/黎祖賢 圖/受訪者提供

疫情三年,復常通關後,不少人選擇報復式出遊。對澳門文化創意產業促進會(CCIP)而言,也是差不多的道理。近兩年期間,該會已先後組織本地藝術家在法國及德國舉行兩次展覽,並將於10月再次重臨巴黎,為澳門視覺藝術家搭建與外地聯繫的平台。「我們覺得(澳門藝術界)需要與其他地方有更多的文化交流,包括內地及國際城市。」CCIP會長黃依雯如是道。

 

拓闊國際視野


該會於2022年創立「濠藝流」計劃巡迴展覽系列,正式通關後,去年7月率領了13位澳門藝術家在巴黎舉辦以「穿越者的穿越」為題的當代藝術聯展。黃依雯指,「海外第一站我們選擇了巴黎,因為巴黎是藝術之都,希望到當地取經,進一步了解不同的藝術文化,同時藉此機會讓澳門藝術家拓闊視野,有助他們在不同層面的提升。當時收到不少回饋是第一次在巴黎見到澳門的藝術創作。」

 

在剛剛過去的5月,該會亦為澳門藝術家吳敏慧及蔣靜華在柏林舉辦以「內外 · 重現」為題的雙人展。談到兩次在外地辦展的經驗,黃依雯表示費用不菲,特別在作品運輸成本上,而且運輸規則繁瑣,令作品在尺寸及形式上有一定限制和取捨,如立體的藝術裝置便不會考慮在內。


Copy of 1b.JPG

藝術家吳敏慧及蔣靜華在柏林的雙人展共展出六十多件(套)作品,每人也為該展各自創作了六至七件(套)新作品。

 

理想與現實的平衡


吳敏慧皆有參與歐洲兩展,雖然她曾在德國讀書及歐洲旅居,但要在海外參與及組織藝術展,她形容為全方位挑戰。「如果在不用考慮資源的前提下,所有事情都會很輕鬆,但問題是我們要考慮,要思考怎樣在作品效果及成本之間作出平衡。」佈展及撤展就是一門學問,她舉例指今年在柏林辦展時,如需找人協助撤展,所需費用跟她在當地逗留一個月的費用相差不遠,所以她跟蔣靜華最後決定自行撤展及處理作品的後續安排。

 

意料之外的驚喜


鑑於展場限制、稅金及其他因素,吳敏慧在兩展期間均沒有出售任何作品,但她認為兩次歐洲之行都收穫甚豐。「在海外辦展,最大的收穫是你不知道自己會有甚麼收穫。」在柏林辦展時,她認識到一對藝術家夫婦,計劃在葡萄牙舉辦類似藝術家駐村計劃,目前她與他們保持聯繫,探索後續合作的可能性。


Copy of 2.JPG

吳敏慧指在海外辦展最吸引的地方是文化交流,認識不同的人,並有意料之外的收穫。


Copy of 3.JPG

蔣靜華向觀眾介紹作品


 「最吸引的地方當然是文化交流,每一次在外(參展)都有一些意外的驚喜,認識不同的人,然後有新的機會。」因此,她鼓勵本地藝術家多作新的嘗試,「不一定是海外參展,但新的嘗試會帶來新的體驗。」

 

在過去成功辦展的基礎上,今年10月中旬CCIP將再次率領八位本地藝術家及兩位內地藝術家赴巴黎,以「發現東方」為題舉辦聯展。提到是次主題,黃依雯指去年辦展後發現法國觀眾,不論是創作主題還是媒材應用方面,都對東方元素特別感興趣,故此在新的展覽上作出調整。「(辦展的目的)都是希望帶更多澳門藝術家到外地,讓更多人認識他們。」


Copy of 4.JPG

黃依雯表示,在海外辦展是希望讓更多人認識及關注澳門藝術家。圖為蔣靜華、黃依雯及吳敏慧(由左至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