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MOME投身多媒體移動電視

2016年08月 | 第十六期

文/李嘉耀

香港和內地已於多年前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安裝移動電視,讓乘客觀看電視節目,順便供商家做市場推廣。但澳門至兩年前仍未有此項業務,於是三位年輕人就創立了一家媒體創意推廣公司——澳動傳科,並瞄準營運四成巴士線路的新福利公司,成功說服其在車上安裝電視。


從無到有的開荒之旅


「澳門的傳媒渠道很弱,但是過去十年的經濟增長催生了許多市場需求,我們看到其中不對稱的情況,於是便想嘗試做。」澳動傳科的董事廖卓然說。


兩年前開始,愈來愈多的新福利巴士上安裝了電視熒幕。這些節目幾乎全由澳動傳科旗下的MOME TV自製。他們嘗試了多種類型的節目,包括整蠱遊戲《Crazy Moment》、介紹生活貼士的《小百科》、記錄澳門人物的《澳門人情味》,再到帶有廣告色彩、推介澳門食肆的《Yummy MOME》,純商業廣告則加插其中,節目豐富程度足以與傳統的電視台媲美。


事實上,MOME TV的確將自己當作正式的電視台營運。據廖卓然透露,MOME TV每週至少更換一次節目播放表,每一次都要有超過一小時的內容,製片壓力可謂不小。整條頻道,單計攝製團隊就有18人。


「趕的時候,兩個星期就要完成一個製作。」廖卓然說。雖說澳門的微電影近年雨後春筍般冒起,但MOME TV仍難以招募合適的製作人才。能兼顧商業和藝術的製作人,在廖卓然看來,十分稀缺。「藝術家追求完美,微電影可能拍半年才出一部,但假如我們也這樣,個台早就玩完啦,我們十次有十次做不到原先的目標。」


讓MOME TV製作團隊無法達成目標的阻礙,除了製作時間短,還有拍攝地點出現的狀況。許多極具特色的場景,在政府管轄的範圍內,傳媒要入內拍攝,要事先提出申請。「但有些申請要經過多個部門審批,過程很漫長。」廖卓然大吐苦水。


場地審批出現差池,拍攝團隊還可以轉場解決問題,但遇上警察前來「關心」,只能走為上計。「有時我們在街頭拍攝整蠱節目,引來路人圍觀,結果警方就走過來,意圖指控我們非法集會,我們當然走啦。」


與政府部門的溝通愈是頻繁,也讓廖卓然發現,原來政府已把MOME TV當作傳統的電視台管理。市民假若認為MOME TV的內容有任何不妥,會向政府投訴。投訴最終都會轉告給MOME TV,同時附上政府的警告。為免麻煩,MOME TV專門研究所有傳統媒體的行業規範和法例,在營運過程中也變得更加謹慎。「但其實我們沒有牌照可以申請,政府根據甚麼條例和指引規管我們呢?有時接到投訴,我問政府,我們究竟怎樣做才行,結果對方答『不知道』。」廖卓然建議政府儘快諮詢業界,立法管理新興媒體。


線上線下,雙管齊下


政府之所以重視MOME TV,皆因它具有強大的影響力。根據廖卓然提供的數字,MOME TV的熒幕已經安裝在約300架巴士、600架的士和31間店舖中,頻道每天接觸的人群分別是四十萬、三萬和近一萬人次。


弔詭的是,在一眾YouTuber、Facebook視頻專頁紛紛出世的年代,MOME TV並未下功夫打理自己的網路宣傳平台,YouTube帳號的點擊量寥寥可數,Facebook專頁的活躍度也不及同行。廖卓然解釋:「我們的優勢是巴士上面的那些熒幕。如果上到網絡,那就要面對千百個競爭對手,與其花一大筆錢買廣告,讓人在網上看到我們的視頻,不如把資源集中在我們現在擅長的領域。」


打下堅實的線下基礎,並不意味MOME TV能賺得豐厚的利潤。廖卓然坦言:「做媒體很難賺錢,我們到現在為止也只算是收支平衡,即使有收益,也情願將這部分資源擺在其他地方。」高昂的製作費用和器材投資限制了盈利空間,因此母公司澳動傳科不只將眼光放在傳媒業務上,而是更有前景的商業推廣。


澳動傳科運作的其中一項商業推廣業務,是手機抽獎遊戲。觀眾在車上見到MOME TV播放的提示畫面,打開微信「搖一搖」功能,便轉入專為贊助商家設計的手機遊戲頁面。觀眾只要打通關,就會獲得優惠券等獎勵,然後可到贊助商的店面兌換東西。廖卓然介紹,此一模式為offline to online to offline,線下的廣告將消費者引導至線上,再通過網絡的宣傳吸引客戶到實體店消費。澳動傳科並不止步於此,他們嗅到網絡消費的商機,打算引進支付功能,讓消費者直接用手機就可購買商品。


在商業策略上,MOME TV就是澳動傳科在人流密集的地方進行訊息轟炸的工具,而要取得成功,MOME TV必須製作出高質量的節目吸引觀眾。


不過,廖卓然也心生感慨:「原先我們只想搞視頻,但是公司要生存,我們必須要有其他的商業策略支持我們的發展。很多人以為文創就是不賺錢,但其實不是賺不賺錢的問題,而是能否生存、做得更好的問題。要成功,就要有長遠的想法。」

香港和內地已於多年前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安裝移動電視,讓乘客觀看電視節目,順便供商家做市場推廣。但澳門至兩年前仍未有此項業務,於是三位年輕人就創立了一家媒體創意推廣公司——澳動傳科,並瞄準營運四成巴士線路的新福利公司,成功說服其在車上安裝電視。


從無到有的開荒之旅


「澳門的傳媒渠道很弱,但是過去十年的經濟增長催生了許多市場需求,我們看到其中不對稱的情況,於是便想嘗試做。」澳動傳科的董事廖卓然說。


兩年前開始,愈來愈多的新福利巴士上安裝了電視熒幕。這些節目幾乎全由澳動傳科旗下的MOME TV自製。他們嘗試了多種類型的節目,包括整蠱遊戲《Crazy Moment》、介紹生活貼士的《小百科》、記錄澳門人物的《澳門人情味》,再到帶有廣告色彩、推介澳門食肆的《Yummy MOME》,純商業廣告則加插其中,節目豐富程度足以與傳統的電視台媲美。


事實上,MOME TV的確將自己當作正式的電視台營運。據廖卓然透露,MOME TV每週至少更換一次節目播放表,每一次都要有超過一小時的內容,製片壓力可謂不小。整條頻道,單計攝製團隊就有18人。


「趕的時候,兩個星期就要完成一個製作。」廖卓然說。雖說澳門的微電影近年雨後春筍般冒起,但MOME TV仍難以招募合適的製作人才。能兼顧商業和藝術的製作人,在廖卓然看來,十分稀缺。「藝術家追求完美,微電影可能拍半年才出一部,但假如我們也這樣,個台早就玩完啦,我們十次有十次做不到原先的目標。」


讓MOME TV製作團隊無法達成目標的阻礙,除了製作時間短,還有拍攝地點出現的狀況。許多極具特色的場景,在政府管轄的範圍內,傳媒要入內拍攝,要事先提出申請。「但有些申請要經過多個部門審批,過程很漫長。」廖卓然大吐苦水。


場地審批出現差池,拍攝團隊還可以轉場解決問題,但遇上警察前來「關心」,只能走為上計。「有時我們在街頭拍攝整蠱節目,引來路人圍觀,結果警方就走過來,意圖指控我們非法集會,我們當然走啦。」


與政府部門的溝通愈是頻繁,也讓廖卓然發現,原來政府已把MOME TV當作傳統的電視台管理。市民假若認為MOME TV的內容有任何不妥,會向政府投訴。投訴最終都會轉告給MOME TV,同時附上政府的警告。為免麻煩,MOME TV專門研究所有傳統媒體的行業規範和法例,在營運過程中也變得更加謹慎。「但其實我們沒有牌照可以申請,政府根據甚麼條例和指引規管我們呢?有時接到投訴,我問政府,我們究竟怎樣做才行,結果對方答『不知道』。」廖卓然建議政府儘快諮詢業界,立法管理新興媒體。


線上線下,雙管齊下


政府之所以重視MOME TV,皆因它具有強大的影響力。根據廖卓然提供的數字,MOME TV的熒幕已經安裝在約300架巴士、600架的士和31間店舖中,頻道每天接觸的人群分別是四十萬、三萬和近一萬人次。


弔詭的是,在一眾YouTuber、Facebook視頻專頁紛紛出世的年代,MOME TV並未下功夫打理自己的網路宣傳平台,YouTube帳號的點擊量寥寥可數,Facebook專頁的活躍度也不及同行。廖卓然解釋:「我們的優勢是巴士上面的那些熒幕。如果上到網絡,那就要面對千百個競爭對手,與其花一大筆錢買廣告,讓人在網上看到我們的視頻,不如把資源集中在我們現在擅長的領域。」


打下堅實的線下基礎,並不意味MOME TV能賺得豐厚的利潤。廖卓然坦言:「做媒體很難賺錢,我們到現在為止也只算是收支平衡,即使有收益,也情願將這部分資源擺在其他地方。」高昂的製作費用和器材投資限制了盈利空間,因此母公司澳動傳科不只將眼光放在傳媒業務上,而是更有前景的商業推廣。


澳動傳科運作的其中一項商業推廣業務,是手機抽獎遊戲。觀眾在車上見到MOME TV播放的提示畫面,打開微信「搖一搖」功能,便轉入專為贊助商家設計的手機遊戲頁面。觀眾只要打通關,就會獲得優惠券等獎勵,然後可到贊助商的店面兌換東西。廖卓然介紹,此一模式為offline to online to offline,線下的廣告將消費者引導至線上,再通過網絡的宣傳吸引客戶到實體店消費。澳動傳科並不止步於此,他們嗅到網絡消費的商機,打算引進支付功能,讓消費者直接用手機就可購買商品。


在商業策略上,MOME TV就是澳動傳科在人流密集的地方進行訊息轟炸的工具,而要取得成功,MOME TV必須製作出高質量的節目吸引觀眾。


不過,廖卓然也心生感慨:「原先我們只想搞視頻,但是公司要生存,我們必須要有其他的商業策略支持我們的發展。很多人以為文創就是不賺錢,但其實不是賺不賺錢的問題,而是能否生存、做得更好的問題。要成功,就要有長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