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黃愛國:為舞台化妝

2016年12月 | 第十八期

文/陳立行

舞台設計師黃愛國,2009畢業於台灣大學戲劇學系,回澳工作兩年,期間做過很多舞台設計。但曾有一段時間,她有感缺乏創意,在舞台設計上達瓶頸位,毅然於2011年赴英國皇家威爾士音樂及戲劇學院修讀劇場設計碩士課程,擴闊視野。「充電」回來的黃愛國,除了任教於澳門理工學院藝術高等學校及澳門演藝學院戲劇學校外,她最為人熟悉的身份,仍然是舞台「化妝師」,無論是戲劇、舞蹈、粵劇的舞台和佈景,她都有涉獵。《血婚》中的紅玫瑰背景、《長夜漫漫路迢迢》中詭異的場景,也出自黃愛國的一雙手。


曾在台灣和英國兩個不同體系的地方修讀舞台設計的黃愛國說,兩地也給她帶來豐富的學習體驗。她指出,台灣依美式系統,教學重心落在呈現事物的能力,需學習裁縫、木工、佈景製作、繪景等技術。「台灣教育著重技術類培訓,例如做一個佈景板,要先搜集各種木紋圖案,篩選出最合適的木紋去製作佈景板,操作技術層面從而有所提升,重心圍繞在成品與設計圖的相近程度。」因此,在台灣畢業後回澳工作的黃愛國,其舞台設計作品充份體現其設計想法,風格較為寫實,如《安妮法蘭日記》的場景佈置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英國的教育則著重思維開發,黃愛國稱:「比如做一隻杯,在英國,再忙也有一個coffee break,那段時間是會把課室門口鎖上,不讓學生進入去工作,即使有學生趕不及完成作品,但教授表示重點不是要完成杯子,原因在於杯的形象是固定的,製作完成亦不會感到趣味,關鍵是在有限的時間內找出最美那一點,並思考出應在何處停下、反思。只有打破習以為常的觀念,整件事才變得有趣。」


在英國,她看到更多設計及創作的可能性。「英國的教授不會阻止和批評學生有不同的想法,反而會啟發你去思考。例如當你完成一個作品後,導師只會指出喜歡作品的某個部分,如果想要對方喜歡整件模型,要靠自己思考,發掘自己的問題並去完善。」深造後的黃愛國,其舞台設計風格從寫實轉趨簡約,更能切合掌握劇本所需,而其參與舞台及服裝設計的《長夜漫漫路迢迢》,更奪得第14屆台新藝術獎。


從兩地學習經驗比較,回到本土投身舞台設計,到底氛圍成熟與否、依從何種風格抑或自成風格?黃愛國指:「現時澳門的舞台設計者只有五人,大多在台灣留學,承襲重技術層面的美式風格。但論氛圍,在設備與師資未完備下,澳門仍不足以構建出成熟氛圍。」


在英國從事舞台設計,有助理完成其他部分的工作,設計師只需完成設計一環,畫好設計圖交由舞台監督完成即可。現時在澳門,反而跟台灣一樣,還須懂得繪景、佈景製作、道具、舞台技術等等,基本是「一腳踢」。另外,黃愛國指出,澳門一間佈景工場都沒有,要找香港舞台美術公司代辦佈景。「反觀香港的演藝學院或台灣的舞台設計學校,它們的規模有陶室、有木工及焊接設備的佈景工場、繪景室。澳門暫時未有一間學校有這種規模,有關舞台設計類的教育機構未能完善。」


對於如何推動本土舞台設計行業,黃愛國說:「這不是一人一力以及短時間就能做到的,首先澳門要有一個單位提供完善的舞台設計實踐的設備,例如有佈景工場、繪景室、道具製作室。其次是做出來的佈景需要有平台發表,如政府部門提供給學生設計的機會,在有佈景工場的前提下,學生就能透過實作學習。最後是聘請不同類型的師資來拓展學生的創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