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英國的創意產業:《哈利波特》的啟示

2015年01月 | 第一期

文/區雁華

曾經有一個國家,為了拍一部電影而修改法例,令電影可以順利拍攝。這聽起來好像很瘋狂。但今天看來,這個決定令該國的創意產業推向高峰,而該電影的文化和商業價值,至今亦難以有其他電影可以比擬。這部經典電影(系列),就是《哈利波特》。


為電影修改法例


在《哈利波特》第一集電影開拍時,大部分都是英國籍的小演員,三位主角當時只有11歲,而英國法律對16歲以下未成年人拍電影有嚴格的限制。未成年人雖然允許拍電影,但前提是必須徵得學校的許可,而且保證不能耽誤在學校的學習時間。


拍攝前,華納電影公司正準備在英國以外的國家取景,意味着三位小演員不能如期完成學業。礙於法律因素,電影公司曾考慮更換演員。


當時創意英格蘭(Creative England)的主席John Newbigin,促使英國政府修改法律。當初首相辦公室的人員認為這是瘋狂的行為,哪有國家會為一部電影修改法律?但John Newbigin提出了兩大理由:首先,這牽扯到十億美金的投資;其次,這也是為未來十年甚至更為久遠的英國創意產業掃清障礙。幾經遊說下,法律最終得到了適度修改,允許演員用上課時間拍電影,但條件是要保證有優秀的教師指導,並且有足夠的學習時間。電影公司最後也放棄了去其他地方拍攝,選擇全部在英國取景。


英國這個破天荒的決定,實際上不只是為一部電影變法,而是為整個英國電影工業帶來長期的好處,亦反映出英國政府十分重視文化產業。光是看該系列的電影在十年內已拍攝了八齣,全球總票房收益76億美元,還未計電影所衍生的其他副產品和影響,如在全球牽起奇幻文學改篇電影熱潮,這已是一張五星級的成績單。


產業可持續發展不能光靠資助


英國不單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創意產業理念的國家,也是第一個用政策來推動創意產業發展的國家。1997年貝理雅政府提出了「新英國」計劃,並專門組建了跨部門的創意產業特別小組具體規劃和協調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貝理雅親自擔任主席,提出要「通過英國引以為豪的高度革命性、創造性和創意性來證明英國的實力」,把文化創意產業作為英國振興經濟的聚焦點,把推廣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拯救英國經濟困境的方法。


要令創意產業要可持續發展,光靠政府單向資助是無法達到的,而是要制訂健全的政策及培訓人才計劃。就以英國的電影業為例,為支持電影製片人的創作,英國政府從2007年起正式實施英國電影稅收減免政策。自此,英國的電影行業減免了超過1.6億英鎊的稅款。根據規定,通過資格審查,並在協定框架內進行拍攝的電影製片人可以為耗資2,000萬英鎊或以上的電影申請減免25%的稅款;由2013年4月起,精品電視節目、動畫片和遊戲的創作者也可以享受到類似的25%減稅政策。這項政策及時吸引了流失海外的英國影視人才回流,為英國本土創作團隊提供了更便利的創作環境,還吸引了諸多外國電視劇製作團隊來英拍攝,從而更好地傳播英國文化特色。


創意,從人出發


事實上,不只是電影業,英國自上而下也努力為年輕人提供接受創意教育的機會。2013年英格蘭藝術委員會撥款1,500萬英鎊進行「創意產業就業計劃」,旨在為6,500位16歲至24歲的畢業生及在校生提供帶薪實習和在職培訓的機會,幫助他們獲得文化藝術方面的技能和工作經驗,而各種不同領域的創意企業均可向計畫申請基金,用於支付向年輕人提供實習或學徒機會的費用。


這個計劃的成效如何仍有待觀察,但在2014年初英國文化、媒體及體育部發表的最新《創意產業經濟評估報告》指出,創意產業於2012年為英國經濟帶來714億英鎊收益,相當於每小時就有800萬英鎊入賬。而創意產業在2012年的總收益增長是9.4%,成為英國產業中增速最快的一個。與此同時,創意產業還為168萬人提供就業職位,佔英國總就業人口的5.6%,而倫敦更是每五個人就有一個人為創意工作者。這些數據表明,英國創意產業遍地開花,人才濟濟,正是17年來不斷完善的政策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