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張少鵬

專職大學學術研究工作,工餘藝術評論。德國埃爾福特大學維利‧勃蘭特公共政策學院碩士,前德國埃爾福特愛樂室內樂團單簧管演奏員。欣賞古典音樂,亦為菜農中學管樂團指揮,透過實踐了解藝術與生活之間的關係。雖學無止境,仍喜愛閱讀。


藝術的推行

2015年12月 | 第十二期

01_張少鵬_01.jpg


藝術的普及在每一個發展具有相當程度的地區或城市,總是會被提及。其原因在於經濟能力強盛時,人類對生活的追求遠超於只是單純對食物追求口腹之慾的層面。由此,不難理解社會上對物質以外的追求漸趨改變,當中,對藝術的追求便不難看見。近年來的澳門國際音樂節演出便明顯可見,其出票率在售票第一天便已經超過六成,不少場次甚至售罄、加場等。若與過去相比,參與者基本上只是一些本土喜愛藝術的人。現時,有更多不同的人亦參與其中,包括來自兩岸四地、慕名而來的音樂愛好者。作為一個帶動藝術普及的節目,明顯具有相當的吸引力。


對於藝術的發展,參與者的普及必然有重要的影響,不但增加參與的群眾,而且亦能夠為藝術從業者提供更多機會(不論技藝的提升或是工作機會)。在市民對生活從以往只單純追求生存轉而對生活質素的追求可見,藝術在當中佔據了重要的位置。以往,或許對於產品的追求在其實用性,現時社會大眾對於其設計的外形、質感、其創作物所連帶的精神及其聲譽等亦有要求。奢侈品的使用變得普遍,由此,對於事物的追求從美國在二十世紀初的大規模生產所針對的一體適用(One size fit all),轉而為《經濟學人》所說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個人化產品追求的回歸年代。基於經濟狀況的明顯改善,人類對於生活的追求變得更注重自身價值。藝術受惠於經濟發展,亦同時背負更大的使命。品味的培養反倒成為了藝術政策推行需要考量的方面。經濟帶來的增長,簡而言之,就是暴發戶突然多了不少。人類追求的不同在於其品味及教育水平的不同,因此,資源或會走入不少的娛樂項目,良性嗜好有益於個人生活品質及社會發展;不良嗜好卻造就社會價值觀的扭曲,產生不少有違社會期望的個人行為及助長不少邊緣行業(色情、毒品等),對社會的穩定有一定的影響。


在藝術政策施行之中,平衡邊緣性需求與社會總體發展是一重要課題,其需求與整體發展之間產生衝突的磨擦如何制衡,將會有助於社會的健康發展。亦由於此,藝術政策的發展其一重點更在於培養出具有符合期望的行為規範,能夠讓社會上的群眾更能夠從中獲得生活品質的同時亦不違背普世價值的原則,其慾望的擴張能夠讓社會所接受,且有助於整體社會良性的發展。在於藝術政策,只要具有適當的藝術意識培養,而且多利用實例及感受,配合家庭的了解(尤其對家庭條件不足夠者多加投放),藝術的品味必然能夠培養。常規的教育政策中,亦對藝術教育所佔的課時,學生能夠觸及的藝術創作多加提升。現時,社會有關文化產業多元的發展,必依賴長遠藝術政策的制定。